第317章 户部也盯上

大明略 南宫草堂 3129 字 10个月前

患难见真情啊。

…………

回到屋中,袁若筠立刻朝仲逸挥挥手。

午饭时间到了,刚才只顾与李序南说话,却不知饭菜都做好。

确切的说,是买好了。

“师父,阿姐,在用饭之前呢,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宣布”。

袁若筠故作神秘,却又信誓旦旦。

看样子,可能真有什么事儿。这位袁大小姐向来如此,也见怪不怪了。

“说吧,什么事儿,一会饭菜都凉了”。

仲逸才准备拿筷子,听了此话,也只得放下。

咳咳,袁若筠举起酒杯,一脸严肃的样子:“据我爹爹他老人家说,朝廷要在春节前举行一次盛宴,圣上亲自驾临,此事由礼部主持,翰林院协办”。

“这算什么好事啊?”。

仲逸急忙摆摆手:“不说了,饭菜一会都凉了”。

“这还不明白吗?礼部主持,翰林院协办”。

袁若筠一脸笑意:“礼部由我爹管着,你又在翰林院,这不是向圣上展示才华的好机会吗?”。

末了,她反问道:“亏你还是什么翰林院的侍读,成心的吧?”。

“好好好,师父我一定好好准备,到时舌战群儒、力压群雄,一展风采,定成为全场最为瞩目之人”。

仲逸干脆自饮一杯:“这总行了吧?快动筷子”。

虽这么一说,仲逸心中却生出一个想法:既然是召见文武百官,各方人物都会到场,或许正是个机会。

天子宴请群臣,无论什么名目,总归不会像寻常百姓家宴。

琼浆玉液、山珍海味,歌舞声中,依旧无法阻止各方势力的-----较量。

有时,这种较量,比真刀真枪更为残酷。

仇鸾贪墨之事,被传的沸沸扬扬,若圣上有意保他,势必会制止这种谣言。

而如今听之任之,想必另有深意。

当初因鞑靼之事,是皇帝封赏的他,如今要处置他,自然不能再由皇帝出面。

这个时候,若有人站出来弹劾仇鸾,皇帝又有意要处置。

该是怎样的局面?

仲府,书房。

李序南似乎刻意压制情绪,但相比他以往那般稳重,此刻,还是略显着急。

“你说怪不怪?今日户部再次盘点,偏偏少了一千两库银,查了半天,竟是我那日签署的-------那笔银子”。

李序南来回踱步,连茶也顾不得喝一口:“后来竟有人说是我吞了这一千两银子”。

“哦?还有这样的事儿?我相信李兄的为人,你向来洁身自好,岂会为区区一千两银子而涉险?”。

仲逸心中最明白不过,那晚,他将秘密潜入李序南府上栽赃放银子的人抓住,之后便将其囚禁于李府。

他对此人略施小计,无非是家中妻儿老小,是别人要陷害李大人,他不便做这个替死鬼,并保证他一家老小安危。

次日,仲逸将此人交于刑部,特意关照樊文予。

剩下的事就不劳他操心:想必户部的赵郎中与兵部的严磬,立刻会差人将此人赎出。

至于樊文予,当然愿意做这个顺水人情,此事本不由刑部管,他只是命人随意看管起来,有人来赎,自然要放了。

严磬通过栽赃一事,只是对李序南的一个敲打,意在警告他:以后有些账目,不要查的那么紧,尤其是他们兵部的。

最重要的,是关于军备的开支。

仲逸心中最清楚不过:仅凭此事,是无法将严磬以及他身后的戎一昶问罪,自己当然不能露面,否则会打草惊蛇。

经过如此部署,李序南的麻烦自然被解除,而别人也不会问及,是何人将派往李府栽赃之人,抓到刑部?

毕竟,能在京城做官,谁身后没有一点势力?

当然,这一切,李序南却毫不知情。

“谁说不是呢?莫说一千两,在我李某人看来:读书人的名节,即便万两黄金,又岂能屈从?”。

李序南不解道:‘说来也怪,正当我们户部的赵郎中,前来过问此事时,他的一名随从上前向他嘀咕几句,他脸色骤变,而后便匆匆离去’。

“再后来呢?怎么样了?”。

仲逸如同一个看戏之人,尽管他早已知晓这个结果。

呵呵。

李序南苦笑道:“后来赵郎中说是他的属下搞错了,还狠狠的训斥了库使,并向我道歉,说此事与我无关”。

“这不就结了吗?来来来,大冷的天,先喝杯热茶,上好的西湖龙井”。

听李序南说了结果,仲逸如释重负道:“李兄,以后当差,千万要小心才是,京城不比蠡县。你做知县时,县衙你一个人说了算,但京城不同,尤其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

“兄弟所言甚是,那赵郎中临走之时,看我的眼神极为复杂,虽仅是瞬间的对视,但足以令人汗颜,我从未遇到过这种目光”。

李序南端起茶杯,依旧心事重重:“看来,是我挡住了某些人发财之路,成了人家的绊脚石,恐怕就是那个兵部的严磬,他与我们户部的赵郎中定有勾结……”。

看来,这位一向以文采见长的李序南,终于看到症结所在。

仲逸无法说出自己参与此事,否则,轻功便会被人知晓,眼下李序南已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