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君臣好商量

大明略 南宫草堂 3070 字 10个月前

说了半天,就是这样一个结局?

仲逸心中一阵不悦:面圣,也不过如此。

既然皇帝刻意制衡当下各方势力,那就靠自己的力量,来打破这种格局吧。

这倒严的第一把火,就由我来烧吧。

“启禀万岁,微臣还有一事相求。自从到了翰林院,总觉所学浅薄,尤其对各地民情知之甚少,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仲逸也顾不得朱厚熜一脸的疲惫,继续禀道:“微臣想到漠南一带走,将那里风土人情、地理地貌记录下来,日后,也好为朝廷献计献策”。

末了,他补充道:“即便在翰林院,也能写出真正反映我大明风土的文章来,更能将各位先贤著作深刻领会”。

“哦?那说说看,你想到哪里去看看?”,朱厚熜反问道。

仲逸直言道:“榆林卫,听说那里地貌特别、地形特别,且与鞑靼所在的北漠相邻,细细查看一番,定有收获”。

“你能处处为朝廷所想,且能懂得圣人之道:从书中来,最终又从书中走出,朕心甚慰”。

‘不过?’朱厚熜微微摇摇头:“眼下,你刚出狱,又新领翰林院侍读的差事,等熟悉一段时日,再说吧”。

“退下”。

仲逸还欲进言,却被一旁的侍候太监制止。

也只得告退了。

出门之际,他见一名太监匆匆进来,端着一只木盘,上面一个药罐,旁边一只玉碗。

朝中人人皆知,除青词外,这位皇帝还有一个爱好:炼丹。

其实,这两者都一样,都是为长生不老。

丹药这种东西,长期大量服用,反而更令人疲惫,也会生出其他病来,甚至一命呜呼。

这么简单的道理,连寻常百姓都懂,深谙帝王之术的朱厚熜,却为何乐此不彼呢?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时而清楚,时而糊涂。

这种人,更难琢磨。

…………

翰林院,仲逸回到那温暖的屋中,程默立刻为他备好茶水。

与外边的呼呼冷风相比,翰林院更像是避风港。

红红炭火,茶香飘逸,仲逸再次盘算着方才面圣之事。

从朱厚熜言语来看,他似乎还是在等一个机会,但到底是什么机会?

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去榆林卫,反而多了几分把握。

至少,他没有拒绝。

这把火,就从北边烧起吧。

京城,冬日。

数日后,仲逸终于接到旨意:去面圣。

这是他出狱后第一次面见皇帝。

相比以往,此刻,他心里却没有了底。

不用说,朱厚熜派人传唤,绝不是仅仅读读书、谈古论今那么简单。

前些日子,鞑靼直逼京城之事早已终结,对大同的调查也盖棺定论。

如今,仲逸出了大牢,还做了翰林院六品侍读。

然而,关于仇鸾贪墨银两、丁汝夔罪不至死的传言,却还只是传言。

传言这东西,往往起初还有些嚼头,日子久了,就渐渐没味了。

自从前几日师父凌云子道出此次入狱、再出狱的缘故后,仲逸心中多了一个词:权谋。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若‘谋’缺了一个‘权’字,那得出的结论往往与预期相差甚远。

但若一个从未在朝廷做过事,亦无半点权势的人,让他来运作权谋之术,简直痴人说梦。

有些东西,仅凭读书与传授是无法取得真谛的。

对仲逸来说,翰林院看似并无实权实职,既无吏部考核百官之权,亦无户部掌管天下钱粮税赋财权,那怕是刑部治下的刑狱,工部的工程建筑等。

不过,翰林院有陪皇家读讲之便利,又有侍诏之权,距离皇家之近,倒也不失为一种便利中的便利。

不管是之前的庶吉士,还是后来七品编修,再到如今的六品侍读。

对仲逸而言,他脚下之路,就要从翰林院开始。

“知道朕今日为何传你来吗?”。

“微臣不知,请万岁明示”。

“在牢中呆了几个月,变得成熟许多,看来朕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

仲逸:……

朱厚熜从来不会把话说透。

至少,不是那种一听就能听明白,而且不会有第二种解释。

作为臣子,仲逸只能选择沉默,或无法立刻回应。

“据锦衣卫的人报,现在城中流传一种说法:仇鸾贪墨银子,而且数目不小,原兵部尚书丁汝夔罪不至死”。

朱厚熜一如往常平静,言语间并无豪言壮语,更不会动则大怒,大多时候,他也就是微微一句:“对此,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

仲逸回禀:“微臣刚出狱,还未曾上街转,未曾听到那些流言”。

“那你说说,仇鸾该不该不该杀?丁汝夔该不该留?”。

朱厚熜心里最清楚不过:这才是二人谈话关键之处。

既然话说到这个地步,也无须遮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