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面圣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312 字 10个月前

“卑职之意,这两股敌军要通盘部署,否则它们若是联合起来,那对我大明将是极为不利”,宗武不知如何回奏,不过他想嘉靖帝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卑职愚钝,此事太大,请圣上……’。

“呵呵,想不到你还能从这个角度看待北方之患?”,嘉靖帝赞道:“好,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是个可塑之才”。

得此准许,宗武便趁机道:“卑职以为,不管是战是和,我们都应立足于战,只有每战必胜,北方局势才能由我大明说了算,由陛下说了算……”。

“好个‘由我们说了算’”,嘉靖帝笑道:‘你的话,朕知道了,你先退下,此次北征涉险,想必家中牵挂良久,快回去看看吧’。

“遵旨……”。

才退两步,宗武却听到大殿之上再次传出话来:“另外六位勇士,一个百户、五个总旗,全部归你治下。朕会再为派几名百户,你要将这千余人练成一柄利刃,随时可插入敌军心脏”。

末了,嘉靖帝低沉的一句:“今日这大殿之上所言,不得向任何人提起”。

“遵旨……”。

出了宫殿,宗武的心情大好,他对这位帝王的印象相当不错:只要是不退缩、不屈从、奖罚分明的君王都是好君王。

至少,差不到那里。

一柄利刃?宗武仰望天空,热血涌上心头:这可是圣上钦点的兵马,这份殊待,这份信任,该是多么的荣耀?

作为带兵之人,宗武心中那种畅快淋漓之情难以自抑:直插敌军心脏……

来到后军都督府,匆匆见过耿攸军后,宗武急忙奔上大街,公事总算是办完了,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

“耿攸军率大军早就回京,想必师妹见不到自己后,肯定担心坏了……”,想到这里,宗武再次加快了脚步。

军中实行“卫所制”,千户所正千户,居正五品,统兵1120人,下辖若干名百户。

从军以来,宗武一心建功,每次战事开启时,都挑最险、最难的任务:校场比武获胜得以总旗一职,山东莱州湾剿倭立功,被嘉靖帝钦此武举出身并获得百户一职,身居六品。

此次北征与鞑虏交战,再获战功,也是参与北征五十名百户中唯一一个直接身为正千户的(其他立功百户皆晋升为副千户)。足见嘉靖帝对此次战事的重视,尤其是那支神奇的‘奇兵’。

从军时间不算长,如此升迁视为飞速,不过军中鲜有人对此不服:莱州湾抗倭之时,宗武率队深夜与倭贼交战,五十人大多阵亡;此次北征,三百人的‘奇兵’队伍,最后仅剩七人。

当真正去过与鞑靼交战阵前,当亲眼目睹过那伤亡的悲壮之景,若非被猎户救下,或许,他们要永眠积雪之中了……

宗武,连同那六人,得到这个封赏是应该的:无人不服。

“宗武,朕记得你的名字,上次抗倭,你打的就是头阵,此次征北更是建立奇功,朕没看错你”,大殿之上,嘉靖帝一脸喜色:“还有你们几个,都是我大明的好儿郎”。

宗武:……

大殿中,除七名勇士,就只有嘉靖帝与那位方才传口谕的太监。

果真是单独召见,只是初次面圣,宗武不知如何回应,入宫之前,耿攸军曾叮嘱过:多听少说,不可轻易点头,千万不要摇头。

不曾说话,宗武等七人心里却暗暗泛起嘀咕: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嘉靖皇帝,说起话来,竟如同拉家常般随和,真是不可思议。

换做平日,莫说二品、三品这些大员,就连个小小知府、知县,说起话来虽说气场不大,但排场却不小。

再如那些文人墨客,咬文嚼字不说,还得四六排比,明明言简意赅能几句说完的,非弄得一副似懂非懂、似解不解的模样。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威严与文采。

当然,这都是场面上的话,当一个人可不为奉承他人、故作高深时,肺腑之言才是最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