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政府来说,他们并没有损失什么,因为德璀琳洋行代购的军火,价格并不比市场上更高。对德璀琳洋行来说,他们赚取的利润也符合市场行情。但德璀琳洋行确实赚取了暴利,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集中的原因。金融业之所以暴利,其实并不是单笔生意的利润有多高,而是大量集中的原因,相比其他行业,金融业从业人员的人均营收更高,纺织厂的业务员能跑到一万贯的业务,那就是金牌推销员了,可银行职员动辄十万百万的业务,哪怕每笔利润只有纺织品销售的一半,也显得银行业比纺织业更赚钱。
德璀琳顺利完成了第一笔订单的交付之后,德国大使对德璀琳的能力更加信任,急于得到资金和武器装备的德国政府同意了大使的建议,大使代表德国政府,跟德璀琳雅各布洋行正式签订借款和订货合同。
其实他们做的,不过就是历史上,美国银行巨头摩根的做法。历史上,到1917年,美国参战前,光是英国战争办公室就通过摩根银行向美国企业下了总额超过200亿美元的采购订单,而摩根通过采购代理,按照净价抽取2的佣金。这才是摩根真正的战争财,而不是所谓的贷款利息。
当然摩根攫取战争财富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其中帮助欧洲国家融资的规模巨大,收取的佣金不菲,战后欧美国家债务增长到了2100亿美元,大多数都是战争期间欠下的债务;另外摩根还通过垄断采购权,向摩根财团控制的企业采购,而不向竞争公司采购,这这些公司的暴利,最后都会给摩根财团分红。不过也导致了美国参议院指控摩根,直接从与摩根的合伙人有利益关联的企业采购,向这些跟自己有关的公司输送利益,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德璀琳和雅各布现在取得了一战时期摩根的权力,垄断了德国的融资和订货合同之后,他们立刻改变了经营模式。
跟摩根向自己的关联企业订货一样,雅各布一个犹太人,德璀琳一个德国人,在中国并没有控股或者持股的关联企业,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压缩生产商的利润,提高自己的利润。
中国海外公司的利润是无法压缩的,于是他们就开始压缩通过海外公司向官办兵工厂的订货,转而通过向数量众多的私人生产商下订单,组织起一个庞大的供货网。军火的生产利润是相对丰厚的,因此有很大的压缩空间,他们直接大量采购,将他们的佣金提高到了百分之五的水平,加上募集资金的利润,他们能够拿到德国战争融资的百分之六。
不过他们的帮助对德国政府也是巨大的,德国政府快速得到资金和武器,成功完成了彻底动员。
得到充足兵力的毛奇再次修改作战计划。
马恩河战役失败之后,速战速决的可能已经不存在,但战争总会有胜负。即便是消耗战,也总有一方最先坚持不下去。
毛奇开始立足于消耗战重新进行部署,从正面突破法军阵地的可能性很小,毛奇所幸大胆的从洛林高原抽调兵力。这里德军很难攻克法军的永备工事,德军也转入了防御,建立了防御阵地,法军同样很难突破德军的防线。
因此毛奇将大量后备军部署在正面战场,反而从正面战场大量抽调兵力,通过铁路运输到了北线,通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北部战场。
毛奇选择的战略进攻方向,依然是迂回比利时。这个战略的可行性在于,法国北方的兵力依然不足,同时主要以预备役为主,战斗力弱,毛奇通过调动,用德军主力进攻法军二线部队,取得进攻成果的可能性极高。
马恩河战役结束之后,进攻失利的波兰軍队受到了质疑,波兰軍队在进攻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不积极的态度,否则训练有素的波军,是有很大机会突破当时几乎没什么训练的法军防御的。
经过这些年俾斯麦跟天主教会的文化战争,波兰人对德国的统治有所不满。打俄国的时候,因为波兰跟俄国的世仇,波兰人还能积极作战,同时因为打击俄国,还能为波兰收复立陶宛时代的领土,所以他们有明确的利益吸引。可这次打法国,波兰人跟法国既没有仇恨,反而许多波兰人很感念拿破仑时期对波兰复国的帮助,另外打法国,波兰将不可能得到任何领土,完全是为德国人打的,因此从普通士兵的思想观念中,战斗的积极性就不高。
这只波兰軍队,是毛奇一手组建的,因此毛奇十分清楚波兰軍队的战斗力,他大胆将波军放在北线突进,由德军主力牵制法军主力,其实就是信赖波兰军队的战斗力。可惜波军让他失望了,他没办法改变波兰人的民族倾向,所以只能将波军开始放置在二线。
马恩河战役之后,波兰軍队就一改之前放任后方不稳,一味追求推进速度的方式,而开始清剿地方抵抗势力。此时比利时北部和法国北部地区,甚至都还在比利时和法国人的掌握之下,比利时重镇安特卫普甚至还在比利时人手中,比利时国王退到了这里组织抵抗。
在波军的打击下,这些地区先后失陷,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法国的加来相继失陷。
波军之后不断稳定地方秩序,而德军开始接替波军在前线的阵地,为进攻做准备。
不到一个月时间,先后有三百万德军主力通过比利时迂回到了法国北部,然后再次度过瓦兹河,从瓦兹河和埃纳河方向,向马恩河推进,目的还是切断巴黎跟正面战场的联系。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