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节 莫斯科大会战(2)

在整个俄罗斯帝国境内,乌克兰是一个农耕条件最优良的地区,因此这里的人口密度,农业产出,都相对较密集,整个乌克兰人口在1500万人左右,占俄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弱,极限动员的话,也能动员出两三百万軍队,但以康斯坦丁的号召力,恐怕他不敢进行如此比例的动员,能武装一百万后备军,大概就是康斯坦丁的极限,太多就不是给自己征兵,而是给自己埋雷了。

随着跟乌拉尔軍队的交手,康斯坦丁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士兵的背叛行为。他确实得到了绝大多数高层军官的支持,但在直接指挥軍队的中低层军官中,支持女沙皇的不在少数,因此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扔下武器,甚至带着武器,成建制的跑到对方阵地去。

反倒是在北方跟波罗的海俄军的接触中,情况能好一些,不是没有己方部队投敌,而是对方也有不少部队归降,在整个俄军中,都有支持康斯坦丁的势力,也有效忠女沙皇的势力,而且忠于女沙皇的军官越来越多,这也是逼迫康斯坦丁不得不动手的原因,因为随着时间退役,效忠他的人只能越来越少,在一众高层权贵退役之后,他将失去对軍队的控制。

结果就是,在平叛中,女沙皇自己的軍队越来越不可靠,只能越来越倚重乌拉尔軍队,但这又会让軍队不满,康斯坦丁大肆宣传女沙皇只是中国人的傀儡,让民族主义者开始反对女沙皇,因为民族主义者永远不可能接受夺取了俄国广袤领土的中国。

第二个月,莫斯科的战斗还在进行,康斯坦丁用德国人提供的钢炮还在轰炸莫斯科,但对莫斯科的直接攻击其实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乌拉尔的軍队还没有发起总攻,但康斯坦丁集团对莫斯科的全面包围就已经不得不终止,主动撤回了莫斯科以东的部队,因为再不撤退,这些部队就撤不出来了,只能被莫斯科和外围乌拉尔军联合吃掉。

莫斯科之围立解,但莫斯科以西地区的俄罗斯高地还在康斯坦丁手里控制着,图拉、卡卢加、维亚济马等城市还在叛军手里控制着,并且占据着有利地势,主力尚未抵达的乌拉尔軍队一时之间还没有能力发起全面反击。

赵让带领自己的指挥团队进驻莫斯科,从穆拉维约夫手中接过所有莫斯科軍队指挥权,而穆拉维约夫则受女沙皇命令,赶往圣彼得堡,全面负责俄军后备军动员,和波罗的海方面军的指挥。

穆拉维约夫到来后,女沙皇开始对俄军进行全面整顿,现将前线跟康斯坦丁部队接触的軍队一一甄别,凡是在穆拉维约夫手下服役过的军官,暂时全部被停职。但这些军官并没有投敌,所以女沙皇不能问罪他们。

大量提拔那些军校毕业,在军队中没什么复杂背景的年轻军官,女沙皇亲自接见他们。

“现在你们身上的神圣使命,不是去对抗康斯坦丁亲王,而是消灭那些敢于向神圣的莫斯科挥舞屠刀,向神圣的莫斯科开炮的叛逆。当康斯坦丁下令他的部队向莫斯科射出第一颗子弹、第一颗炮弹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俄罗斯帝国的亲王,而是一个俄罗斯民族的叛逆,一个堕落的叛国者!”

大量年轻军官得到提拔,他们的经验还很欠缺,但他们的忠诚能够保证。

这些军官中,最优秀的去接替前线部队指挥职务,一般的则负责带领新组建的后备军。

在穆拉维约夫的调度下,俄军在快速形成战斗力。

康斯坦丁那一边,却无法甄别有那些军官是效忠女沙皇的,因为老权贵阶层的凋零,让康斯坦丁的部队中,中低层军官也主要是出身平民阶层的军官,这让康斯坦丁无从判断这些人是否心向女沙皇,毕竟他唯一有利的,只是一个男性继承人身份,可俄国是有女皇执政的前例的。

这也是为什么,康斯坦丁在莫斯科会战中,始终不敢正面跟乌拉尔軍队进行正面交锋,仅以防守为主,守不住就撤退,保持有生力量。

后备军方面,反倒是来自摩尔多瓦公国的軍队较为忠诚,摩尔多瓦公国一直是女沙皇担任大公,驻扎的俄军却归属黑海方面军,摩尔多瓦人对女沙皇的统治是很不满的,他们是一个民族国家,始终存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势力。

康斯坦丁许诺,扩大他们的自治权,摩尔多瓦人将掌握所有权力,甚至不需要向帝国政府缴纳税收,自治程度堪比芬兰,将来帝国政府只会向摩尔多瓦派遣一个象征性的总督,代为行使君主权力,于是摩尔多瓦公国议会选择向康斯坦丁效忠。

只有三百万人的摩尔多瓦组建了四十万人的后备军,已经进行了最彻底的动员。但这也只是在他们进行自保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反应,因为跟摩尔多瓦交界的多布罗加地区驻扎的忠于女沙皇,或者说终于女沙皇的丈夫周大公的乌拉尔軍队已经开进摩尔多瓦公国。

三十万多布罗加乌拉尔軍队,主要由中国人士兵组成,他们跨过了多瑙河下游,如果摩尔多瓦不想失去出海口,就必须为自己而战,所以他们才进行了总动员,但四十万人对抗三十万装备精良的乌拉尔軍队,能自保就算成功,完全没有办法为康斯坦丁提供支援。

因此康斯坦丁前线部队依然处于退却中,第三个月,乌拉尔主力集结完成,发起了全面反击。将图拉、卡卢加、维亚济马等莫斯科周边城市逐一收复。

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康斯坦丁依然会失败,而且坚持不过一年。这是某些人不可能接受的情况,于是外援进入了,波兰軍队开进了俄国。

女沙皇立刻原因法俄密约条款,“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要求法国出兵德国。

但此时法国以波兰无法代表德国为由拒绝,同时承诺,一旦德国或者奥匈帝国出兵,则法国一定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