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穆拉维约夫的调度下,俄军在快速形成战斗力。
康斯坦丁那一边,却无法甄别有那些军官是效忠女沙皇的,因为老权贵阶层的凋零,让康斯坦丁的部队中,中低层军官也主要是出身平民阶层的军官,这让康斯坦丁无从判断这些人是否心向女沙皇,毕竟他唯一有利的,只是一个男性继承人身份,可俄国是有女皇执政的前例的。
这也是为什么,康斯坦丁在莫斯科会战中,始终不敢正面跟乌拉尔軍队进行正面交锋,仅以防守为主,守不住就撤退,保持有生力量。
后备军方面,反倒是来自摩尔多瓦公国的軍队较为忠诚,摩尔多瓦公国一直是女沙皇担任大公,驻扎的俄军却归属黑海方面军,摩尔多瓦人对女沙皇的统治是很不满的,他们是一个民族国家,始终存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势力。
康斯坦丁许诺,扩大他们的自治权,摩尔多瓦人将掌握所有权力,甚至不需要向帝国政府缴纳税收,自治程度堪比芬兰,将来帝国政府只会向摩尔多瓦派遣一个象征性的总督,代为行使君主权力,于是摩尔多瓦公国议会选择向康斯坦丁效忠。
只有三百万人的摩尔多瓦组建了四十万人的后备军,已经进行了最彻底的动员。但这也只是在他们进行自保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反应,因为跟摩尔多瓦交界的多布罗加地区驻扎的忠于女沙皇,或者说终于女沙皇的丈夫周大公的乌拉尔軍队已经开进摩尔多瓦公国。
三十万多布罗加乌拉尔軍队,主要由中国人士兵组成,他们跨过了多瑙河下游,如果摩尔多瓦不想失去出海口,就必须为自己而战,所以他们才进行了总动员,但四十万人对抗三十万装备精良的乌拉尔軍队,能自保就算成功,完全没有办法为康斯坦丁提供支援。
因此康斯坦丁前线部队依然处于退却中,第三个月,乌拉尔主力集结完成,发起了全面反击。将图拉、卡卢加、维亚济马等莫斯科周边城市逐一收复。
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康斯坦丁依然会失败,而且坚持不过一年。这是某些人不可能接受的情况,于是外援进入了,波兰軍队开进了俄国。
女沙皇立刻原因法俄密约条款,“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要求法国出兵德国。
但此时法国以波兰无法代表德国为由拒绝,同时承诺,一旦德国或者奥匈帝国出兵,则法国一定会支持。
赵让计划动用的五百万大军,其中三百万是乌拉尔军,两百万是俄国后备军。
这是赵让第一次指挥如此规模的军队,之前他的指挥能力,充其量是百万级别的,而且表现的十分拙劣,这次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
但他有一个专业的兵部机构配合他,乌拉尔的兵部水平,绝不会比其他国家的参谋总部更低,因为乌拉尔王国的兵部就是参谋总部。
最大的困难是进军主要是在俄国境内,所以他需要掌握俄国的铁路运输,尽管以前做过演习,俄国铁路网中,也有大量铁路是中国铁路公司在掌控,但肯定比不上在本土作战,就好像普鲁士軍队在法国运输,肯定比不上在普鲁士境内运输一样,各种意外随时都会发生。
赵让流出了充裕的时间余量,乌拉尔的軍队一个月内就可以集结完成,这种动员速度,不输给世界上任何国家,按照速度,十天之内就能赶到莫斯科,但赵让计划使用三个月来完成这一次救援,五个月完成对莫斯科的包围。
这显然不够严密,二十多年前,杨克围歼哈萨克俄军的时候,唯一的要求就是快,可赵让却要求稳。这会给康斯坦丁留下大量时间,他可以集中兵力强攻莫斯科,可以继续加强兵力,在后方征兵。也可以在敌军主力到来前撤围,总之康斯坦丁有充足的时间应对。
赵让的计划是基于康斯坦丁叛军人心不齐,必须求快的现状,可兵变这种事,时间对双方都是考验,人心随时会变。而且外界的变化也难以预测,德国人叫嚣的那么凶,不能完全排除德国介入的可能。
事实上就在乌拉尔軍队进入俄国之后,德国就开始在波兰进行动员,波兰王国名义上并不属于德意志帝国。波兰是跟普鲁士结成联合王国,可联合王国的普鲁士部分归属德意志帝国,波兰部分却不归德意志帝国领土,波兰部分不向德意志帝国议会派遣议员,也不听从帝国的指挥。就好像当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一样,勃兰登堡部分是德意志邦国,普鲁士部分,则向波兰国王效忠。
因此波兰的动员,并不能看作是德意志帝国的行为,却是波兰普鲁士联合王国的行为,联合王国的普鲁士部分,却属于德意志帝国,这是一个复杂的,带有缓冲性质的行动。
即便如此,动员之后的波兰,也没有将軍队开进俄国,而是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涅瓦河一带,这让忠于女沙皇的波罗的海方面军一时半刻不敢大举南下,只能留在这里跟波兰进行对峙,就好像美国北方联邦在中国在边境部署軍队之后,不敢大举南下攻打南方一样。
俾斯麦只需要让波兰动员,就能牵制上百万俄军,给康斯坦丁提供巨大的支援。
康斯坦丁猛攻了莫斯科一个月之后,发现确实无法短期内攻陷莫斯科,转而回收兵力,一部分调往北线的普里皮亚季河,抵抗波罗的海方面军南下,保卫近在咫尺的基辅;一部分继续留在莫斯科牵制。近半兵力调往乌克兰各地,加强对乌克兰的控制,之后康斯坦丁宣布在乌克兰进行总动员,他需要乌克兰的后备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