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节 俾斯麦开始行动

也是因为国力弱,作为普鲁士的外交官,俾斯麦才需要如此小心翼翼的寻找到一个对普鲁士最有力的时机,而英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帝国,他们随时能够创造时机,不是时机也是时机。

普鲁士是小国,如飘零的树叶,想去往想去的地方,就得耐心的等待那股他们想要的清风到来,然后努力的迎风飘荡;而中英是他们本身就是大树,那大风就是他们扭动身躯招来的。

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现在又接壤了,以这两国的历史仇恨和民族矛盾,一场战争是迟早都要打起来的。

野心勃勃的沙皇,又在黑海地区建立了海军,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傲慢,中国并没有对俄国在黑海建立海军表示什么态度。

凡是在黑海地区的海军力量,都会跟奥斯曼帝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因为那两道关键位置的海峡。

中国有,俄国有,奥地利也有。

而且这些年中国联合奥地利多次向奥斯曼帝国施压,双方签订了许多相关条约,虽然依然没有争取到海军的自由过境权,但商船的自由过境权已经取得,奥斯曼帝国在有英国强力支持的情况下,一次一次拒绝中奥两国提出的军舰通行权。

在俾斯麦看来,这绝对是奥斯曼帝国的战略失误,作为一个小国,他们事实上是在保卫他们能力之外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已经带不来任何经济利益。作为一个海军力量已经非常衰落的国家,奥斯曼帝国掌控海峡并不能带给自己足够的海权优势。海峡只能成为黑海国家头上的一道紧箍,当年英国宣布执行海峡法案,试图控制英吉利海峡的时候,还跟荷兰爆发过多次海战。奥斯曼帝国却要面对中国,奥地利和俄国这样单独拿出来一个都比他强大的多的国家。

如果单独一个俄国,奥斯曼帝国的坚持还有战略意义,因为这至少能保证俄国的黑海舰队不至于从海峡通过袭击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的沿海,更不至于突袭伊斯坦布尔。

但现在他们面对的还有一个中国,中国在奥斯曼帝国另一边已经取得了地中海东部的制海权,连英国都无法在这里立足,奥斯曼帝国坚持的也只是一个伊斯坦布尔的心理安慰。一旦爆发战争,中国其实并不需要直接从海上突袭他们的首都。而且以现在的军事技术来看,从海商攻占要塞防御的城市是不合理的。

如果是俾斯麦,他可能会选择彻底开放海峡。然后在海峡两岸,尤其是那条宽度还不及一条河流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设置严密防守的要塞群,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用陆权控制海权的地方。

如果奥斯曼帝国愿意冒着开罪英国的风险,那战略形势会更有利,他们大可以宣布海峡与所有黑海国家分享,这样站在海峡背后的黑海国家,就会支持奥斯曼帝国,成为奥斯曼帝国阻挡地中海地区势力的坚强后盾,因为此时阻止地中海国家势力向黑海渗透,成了奥斯曼帝国跟黑海国家的共同利益了。

如果不愿意也不敢得罪英国,那就干脆宣布海峡为公海水道,允许任何性质的船舶通过,这样英法军舰也可以在这里畅通无阻,黑海国家会从海峡进出地中海,这时候进入地中海的海洋力量,将与英法等地中海霸权在地中海争夺,冲突的中心将远离奥斯曼帝国。而地中海国家强势的话,冲突的中心又会进入黑海,同样跟奥斯曼帝国没有关系。

可是奥斯曼帝国仅仅因为担心进出地中海的黑海国家,有威胁到伊斯坦布尔的安全,就牢牢锁住这条海峡,这等于提英国或者法国捂住了一个盖在黑海这口热锅上的盖子。作为一个贫弱的帝国,奥斯曼帝国不改把这种容易爆炸的盖子握在自己手里。

当然如果他们是一个强权国家的话,比如中国控制了这里,就是在海峡上收税,别人也只能就范,可惜他们是一个弱国,一个没有海洋话语权的弱国,却不愿意守在陆地上,偏偏要在海洋上跟海权国家对抗。

过去俄国跟奥斯曼帝国的冲突,都是因为海峡控制权而起,英美每次都支持了奥斯曼帝国。

跟过去不一样的是,现在中国取代俄国,成为了黑海地区最大的海权国家,而且中国人已经在东地中海占有优势,他们在黑海甚至没有设立强大的舰队,只有一些小型舰队,用于稽查走私,这种情况下,他们并没有进入地中海的动机,反而是要从地中海进入黑海。

东地中海已经是中国海的情况下,英国人限制俄国进入这里的动机也不会太强烈,甚至有可能通过鼓励俄国进入东地中海来跟中国加深矛盾。

这样俄国跟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战争,英国有可能保持中立,中国虽然没有进入地中海的战略需求,但中国却有让自己的地中海舰队进入黑海的需求,这海峡通行权上,他们短暂的跟俄国保持了一致。

此时的矛盾会变得十分复杂,因为中国跟奥斯曼帝国开战,英国会支持奥斯曼帝国,中国跟俄国开战,英国会支持俄国,在中英全歼竞争的大背景下,英国一定会支持中国的敌人,但要是俄国跟奥斯曼帝国开战的情况下,英国处于维持跟这两大国的同盟关系,反而只能保持中立。

那么要是中国跟俄国结盟,共同进攻奥斯曼帝国,英国的选择同样是跟中俄开战,因为英国的目的是封锁黑海,对俄国可以放行,但能封锁更好,对中国则是一定要封锁的。否则让中国在黑海建立一直舰队,跟地中海舰队联合起来,那就更危险了。建立舰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支舰队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尤其是蒸汽铁甲舰时代的后勤保证,更是需要一整套工业体系的支撑,这种条件就限制了中国在东地中海的部署,而黑海沿岸已经是中国领土了,这里也已经打造出了维持蒸汽战舰的工业体系,所以中国一旦进入黑海,比俄国进入地中海更加危险。

不过俾斯麦认为,中国联合俄国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目前俄国跟中国并没有签署和平协议,理论上他们还处于战争状态,在不解决这个法律问题之前,他们不可能签署公开的同盟条约,中国跟俄国的矛盾也很大,让他们不太可能跟俄国结盟。

这样战争规模就会变得很小,俄国跟奥斯曼之间的战争,就有可能将两个大国都排除在外。

奥地利此时的选择至关重要,奥地利同样有海峡通行权的需求,那么他们就有跟俄国结盟打击奥斯曼帝国的可能,而且奥地利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同时奥地利也有跟奥斯曼帝国结盟,对抗俄国的可能。因为奥地利始终无法接受被俄国夺走加利西亚和利沃夫等奥属波兰的结果,他们一直在进行反俄的外交行动。

如果操作得当,这就会是一场普奥联合奥斯曼帝国,攻击俄国,同时又能将中英两大强权排斥在外的战争。以普奥两国的国力,联合对抗俄国,取胜的概率是极大的。

至于中英两大强权,这时候就需要普鲁士极力拉拢,争取让他们在不参战的情况下,都能对普鲁士有所支持,因为俾斯麦判断,即便是战场取胜之后,根据现代形成的国际外交关系,大国即便不参加战争,最后也会通过外交进行干涉,中英两强不可能不参与,如果能让他们支持,在战后的谈判中,普鲁士也更容易确保自己的利益。

其中最后一个障碍是法国,让法国直接支持普鲁士在波兰扩张,甚至让法国接受普鲁士统一北德意志,都不是法国愿意接受的,法国肯定是反对方,必须拉拢英国,以及在对俄的共同立场上和奥地利结成的同盟,才能迫使法国接受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