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家靠着卫宏表送来的那几亩地,总算保障了基本生活银钱的来源,卫老夫人也不必终日抱着自己的小匣子,对那点儿家当数来数去了。
李氏在闲暇事件里,也可以研究研究绣花儿样子,给自己的一双女儿,做做好看的花衣裳了。
珍哥儿也能在每天做活儿的间隙,同卫文彦学学识字了。
好像除了卫文彦以外,整个儿卫宅,心思心态一点儿没改变的就只有灵哥儿了。
“就那几亩地,也就保障个吃喝不愁,还指望着供弟弟读书?指望着咱们卫家在聊城翻身?”
卫文彦对自己二姐的这番言论,也是很震惊的。因为二姐的这个语气,不仅仅是看破了此事,还颇有自己有本事解决卫家困境的法子一般,不得不让卫文彦侧眼想看。
当然,灵哥儿的事儿,也都是后话。
虽说学堂学不到什么东西去,可是到底卫文彦还是要靠着这个来识字背书,其他的只能自己下了学坐在那里,好好儿冥想。不免一个小人儿,总是唉声叹气的。
卫老夫人看着,老大的揪心。
就这样过了小半年,知道隔壁西院住进来了杨业秉一家子,卫文彦总唉声叹气的毛病才好了许多。
虽然杨业秉没直接说要收这个学生为徒,但也时常暗示了杨夫人将自己藏书借予这个颇有天赋的奶娃娃看,每隔几天,就为他解答疑惑一次。
卫文彦做起学问、读起书来丝毫不马虎,原本读大学的时候就是课外读过的书,看起来并不太陌生,但要是说所有句子都懂得,所有含义都通晓,那也是做不到。
他将那些自己搞不清楚,想不明白的,统统拿了去问杨业秉。一时间,倒是让杨业秉觉得,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奶娃子,他可是颇有想法呐。
为了让杨业秉看到自己的可贵之处,原本卫文彦害怕舌齿太过伶俐,遭受他人妒忌便装作一直讲话不利索,如今为了不让杨先生犹豫不定,他也只好渐渐让自己的话语更加连贯与清晰。
其实,这一年,除了杨业秉住进了西院,这样一个好消息以外,聊城还有了第二个好消息。
就是,聊城下雨了,写了好多雨。
聊城地处西北,少雨水,夏季多为干旱。这也就导致了聊城年年的土地收成都不大好,农产品收成不好,也就影响了聊城一系列的手工业、商业等等。
但是今年刚入了夏天不到一个月,聊城意外地,已经下了四场雨了。要知道往年,聊城整个夏天都下不得四场雨水。
知府大人高兴得紧,仿佛已经看到了今年是个丰收年,早早地让手下们拟好了丰收加大税收和上缴国库银粮的折子。
可是折子刚交上去没几天,这聊城便又风雨大作,瓢泼大雨起来。
住在卫家西院的杨业秉,忍不住地摇头叹息,给知府大人写了份陈情表,表明此事应当做好聊城里百姓涝灾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