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的女先生本姓温,其父原是进士出身,倒也做过几任小官。这样瞧来,她倒也算得上是官家女。
家里头虽称不上甚么书香世家,但诗书礼教却是从来不曾少过的。她又是家中独女,自小便也是比照着教养郎君的法子细心□□出来的。不说琴棋书画皆通,但于经史一道却很有自己的见解。
都说以史为鉴,琴棋书画虽也要学,但这通经达史在陈家的长辈们来看却更为重要。毕竟诗书方能明心,旁的可以不会,这礼和法却断不能不通。否则不出事便罢,一出事儿,那便得是祸及家族的大事儿了,轻易平定不下来的。
且还是将两个家族一道连累了呢。嫁女儿可不是嫁祸,这便是要结仇,那也断没有这么做的。
也正是因着这个考量,陈家在选女先生的时候便很有些偏向了。
但且也说句实话儿,温氏在这一道上虽还算是有那么些天赋,却也远不到惊才绝艳的地步。
虽说这年头,女先生并不大好找,毕竟好好的,谁家的女儿媳妇不愿在家中享福,而是出来做甚么女先生呢。
且不说,能教导蔻娘这群小娘子的女先生除了本身品行同才学得出色,身家倒也不能差了。
若是太差了,视野便放不开,看事便局限了,倒不符陈家的期望了。若是要既得了实惠,又能得个好听的名头,那么士农工商四流,总归还是要择家中有长辈乃进士出身的小娘子才好。
听起来是难找了些,但现下却不是刚开国,进士还十分稀缺的时候。如今的进士,一甲的倒还是不好找,便是找着了,那家中多半也不会有小娘子能出来做女先生的。
但二甲三甲出身的便很可以说是海了去的。
更何况,依着陈家的权势,那可不是找不到,而是可挑的委实太多了。
若真要细细挑上一挑,那倒还未必轮得到温氏。
可偏巧就是挑出了一个温氏呢。
这里蔻娘却是从母亲嘴里听到过缘由的。要说这温氏呢,她嫁的委实算不得好,起码这运气便很是不好。
成亲之后,夫婿为了进士的名头,考了是三年又三年。好容易考上了,这一次次的却也是耗费了心力,还没等到补缺呢,便已是撑不住,去了。
温氏那时倒也不年轻了,虽说她自己还有些才情,原又有个官家女的名头。可其时,她父亲早是去了的,独留下母亲来,这官家女的说法便也很名不符实了。
无父无夫无子,且还没有兄弟可依靠,更要奉养着母亲,哪里就是那么容易的呢。
就是温氏当真有心再嫁一回,好找个伴儿来过了这往后的日子,可又哪里挑的出甚么好归宿呢。
便是回了温氏族里,倒也不知道族中的人会不会为了那些许银钱又将她胡乱嫁了出去或是预备着害她母女两个的命来侵吞她手里的家产。
人心终归难测。
她衡量一二,当下便决定留在夫家替亡夫守节,既能保住自己,赡养母亲,也好挣下来一个美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