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21章 贵客临门

东鲁传 李阐提 3288 字 10个月前

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甩出来,一边脚下不停,倒是率先前头去了。

“那么,三嫂子,你费心了……”老四依依不舍道。

“小家小户的,承蒙贵人看得起,怎么着也得打发个满意。孩子在我手里,你情管放心。”叶氏的不卑不亢中隐含着不快。

因为妯娌汪氏的表情很让人恼火。

徐少爷又不是她们三房强拉硬拽去的,又不是去给三房送金山银山的,至于脸拉那么长、那么愤愤不平么?

徐少爷说的话,那句不对?四房的亲戚不是三房的?看过了四房不该去问候一下三房的?

还是觉得徐少爷在三房会受到委屈或者是伤害?

三房再不济,难道连个半大孩子都保护不了?

在这些人心里,三房就是如此地不堪?

都知道徐少爷是块宝,这是生怕三房觊觎上这块宝贝从而强取豪夺了来么?

既存了这样的心思,为何不好好看着他,别让他接触任何人?

不能吧?对于徐家,四房的巴结之意隔着肚皮都能闻到。但是,想要赢得徐少爷的心、取得徐家的信任很难,是么?

打不着鹿,也不让鹿吃草,这不正是汪木兰的为人么?

她和她亲哥哥,一个阴,一个狠,果然是一个娘生的……

徐图贵的出现,多少引起了三房上下的紧张,生怕这位公子哥儿娇贵如蛋壳,一个不小心,就给碰坏了。

若苏到底年纪大一点,懂得羞涩,简单打过招呼后,便以做活计为由,避开了与客人的交谈。

萧哥儿则正是别人哄他开心的年纪,喜怒无常、完全讲不通道理,让人躲避尚且来不及,谁还会想要跟他玩耍?

在此情况下,若萌责无旁贷。

相近的年龄,话题虽然不少,仔细听去,却总有些幼稚可笑。

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经历不同、想法不同,种种有无的对比,最终碰撞出了同一样东西:攀比。

徐图贵便扯着衣襟跟若萌炫耀:“这是宫里赏赐的潞绸,潞绸知道吗?南京的罗缎铺,苏州的绸缎铺,潞安府上开丝铺,这可是皇家贡品,一般人根本见不着。别看你们的合欢大集那么大,要能找出一尺这个料子来,算我服你!”

然后就把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话照搬了出来,什么络丝、练线、染色、抛梭,什么大绸小绸。

若萌有点懵,但若苏却给说得放下针线,凑近了来仔细看那衣裳料子。

“山西?听说那边很冷,也有桑蚕吗?”

徐图贵得意地笑笑:“女人家就是见识浅。不管冷不冷,反正,冷不着蚕宝宝就成……”

山西是哪里,那里都有些什么,若苏和若萌毫无头绪也并无兴趣,但是看向徐图贵的眼神,明显地就多了几许崇拜。

显摆得差不多了,徐图贵就从刻有“岁寒三友”的红漆文具匣中,拿出一个七巧板,逗着若萌若萧两姐弟玩儿。

若萌却一眼瞅上了匣子里的一个文玩小算盘。

比巴掌大一点,非常精致,黄铜包边檀香木质地,柱子嵌着银丝,木珠子油光水滑,沉甸甸、香喷喷,掂在手里哗啦啦响,好听得叫人爱不释手。

“这个不能给你,这可是我爹特意给我做的,将来我们家的生意,全指着这东西呢。”徐图贵说道,“要是发现不见了,爹一定会以为我贪玩儿不干正经事,非揍我不可。你要是喜欢,回头我让人打一个送你。”

“哪能呢!”正在正间里揉面的叶氏赶忙制止道,“贵哥儿千万别当真,小孩子见到什么都稀罕。她要是看好天上的星星了,难不成也要摘了来?就能摘下来,也得看她有没有那个福分承受。”

徐图贵嘿嘿笑道:“我爹说了,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什么事儿。只要人高兴就对了。”

经过叶氏身边的香蒲忍不住低声抗议道:“姐姐你也真是的!就知道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萌姐儿怎么了?什么叫‘没那个福分’?你怎么就知道她没那个造化?他为什么只给六姑娘不给你?说明人家贵人眼里只出贵人。你看咱们姑娘一般,你那眼光能跟人家徐少爷一样?就没见你这样的,平白无故咒自己的孩子!”

说着,气呼呼地走开了。

“三娘,你在做什么呢?”

炕上的徐图贵闻声转过身来,贴在墙上、隔着小小的灯窝看着正间的叶氏忙活。

“我知道我知道!这是要擀面?还是要包馄饨?擀面杖这么长……我知道了,要擀面对不对?”

“贵哥儿不喜欢吃面?要不咱就换别的?”叶氏很在意他的感受。

“不用、不用!姐姐妹妹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长这么大,我还没这样吃过饭呢。”

身后,若萌扁着嘴嘀咕了一句:“我吃锅头灰,你也吃么……”

“吃!怎么不吃!”徐图贵混不在意,咧着嘴点头如捣蒜。

这是他第一次看人烹饪,第一次发现,食物的制作过程好像挺有意思的。

三娘并不像他印象中的乡下人:邋里邋遢、浑无章法。看三娘做事,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干净、利索,动作刚柔并济像太极高手,也像挥毫泼墨的名师大家。

和面前,先是一丝不苟地修剪指甲,裹上额帕,取下戒指,系上围裳,然后,清水洗手。

之后开始洗涤各种器具,尽管看上去那些东西已经很干净了,但是三娘说,怕有苍蝇蚊子站过,必须要再清洗一遍。

之后,便是舀面、加水、揉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