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里没有人气,却隐约萦绕着浅浅的药香。循着这个味道找过去,发现南窗台上并排着好几个布袋子。
这是以前不曾有的事儿。
若萤随便抓起一个,拉开抽绳,探头瞅了一眼,并不知道是什么药,却发现其中夹着一张纸条,折得方方正正地。
每个布袋里都有一张,写的是药草的名称、针对的病症,以及用量。
字是正楷,却有着荇草一般的柔软。
非常地陌生。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绝不是杜老头儿的字迹。
屋外响起大显的招呼声,原来是杜先生采艾回来了。
他没有搭理大显,看到若萤,他的神情也没有丝毫变化,却把手中的鲜艾递过来。
若萤就知道他什么意思,接过新鲜的艾蒿,转身插到各个门边、窗边。
等到忙完了进屋,发现包袱已经打开了,杜先生正在“研究”桌子上的东西。
他那个表情和反应,让若萤莫名地产生了好奇。
有些事,她以前没有仔细想过。这会儿,忽然竟有些明白了。
这老头子以前,想必是个被人伺候的主儿,因为他对于收拾家当完全不在行。
母亲必然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隔三岔五地打发她过来送东西,帮着洗衣、做饭、打杂。
按理说,这些事谁不会做?杜老头儿又不是什么七老八十动不得的年纪,稍微勤快一点,哪用得着麻烦别人?
可他就会袖手旁观。
而且,当她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老头儿居然没有一点客气的意思,就像是在使唤自家的丫头,而且,用得还挺顺手。
这是习惯,而习惯可不是一天两日就能养成的。
若萤不禁想起了方才遇到的那三个人。
他们为什么找杜先生?
讨债?追杀?
杜先生躲在这里,必定是有原因的,而且,他应该不希望被以前的熟人找到。
这老头儿绝对有问题。
他识文断字,却算不上是个谦谦君子;他言行倨傲,似乎忘了自己身处的僻陋艰苦。
但或许只是环境使然。换一个地方,换一身得体的衣裳,兴许这老头儿给人的感觉便会完全不同。
她对他并非一无所知,论学问,就算是镇子上的私塾先生们捆在一起,都不如他。那种从骨子里沁出来的清高任性,绝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小家小户所能造就出来的。
这老头儿的来历、不寻常。
不过很可惜,至少目前为止,看不出三房能从他这里得到什么扶助。
而且,对于这门亲戚,母亲似乎也并没有想要亲近的意思。从芦山到镇上,距离不算远,可这三四年间,两下子从不曾坐到一起。作为中间纽带的她,也未能从双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对于彼此的关切与友善。
一切,都像是应付差事。母亲对杜先生是这样的,杜先生对母亲,也是如对待家中仆婢一般的疏离。
这些大人,还真是奇怪!
……
杜先生的眼睛始终瞪得老大,就像是挑衅、征讨与较量。
但是对方始终不为所动。
没有人能够这样漠视他,也没有人能在他的瞠视下保持从容。
他忍不住了,感觉就像是破戒。
他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巴掌,狠声道:“真是不像话!这人还没好利索,就打发出来,也不怕给野猫野狗拖了去!你是谁?你在我屋子里翻腾什么?”
是谁?
她该回答么?
山人归来问是谁,还是去年行春客。
ps:名词解释
1沙弥---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
明末施行“三坛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俗称小庙),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小庙是不许可传戒的),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
沙弥须持十条守则,名为沙弥十戒,即:不杀害有情;不偷盗他人财物;断绝男女的淫事;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用花哨的一切装饰;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的世俗游戏;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不为自己保持金钱。
2篦子---又叫篦栉、篦子、篦梳。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的齿比梳子更密,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虱子。
相传制篦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陈七子,因罪入狱。在狱中,陈七子将刑用的竹板制成最初的篦,用来清除头上的发垢和虱子。
明代对理发师傅的称呼为“篦头师傅”,篦也可当作发饰插于发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