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红豆晶糕

“那就多谢马二哥了,事成了,我也不会让马二哥你吃亏的!”

马二勇喜滋滋拎着曹闻婷给包的一小袋山楂球走了,出了曹闻婷家的大门,转身就钻进了金雀路的一个小巷子里,跟秦家大少爷身边的一个小子碰了头,两人头碰头说了会儿话,也就各自散了。

等吃了午饭,曹闻婷进厨房看赤小豆已经煮的开花了,就把锅端了,把豆汁控干,就剩下烂熟的赤小豆。在木盆里倒了糯米份、马蹄粉和白糖,拌匀了加清水揉,再把煮熟的赤小豆倒进去揉匀。用蒸笼把揉匀的糕团子放上去蒸,旺火蒸个一刻钟,一掀锅盖,蒸好的红豆糕就出炉了,上面的马蹄糕晶莹剔透,下面沉淀的都是糯糯的红豆泥。再把泡开切碎的玫瑰花瓣均匀撒上去,盖上锅闷上片刻就成了。

李秀英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点心,曹闻婷做的时候她一直在打下手,以为曹闻婷要蒸赤小豆做红豆馒头吃,没想到做出了这样的糕点。糕点上面一层不知道为什么会晶莹剔透,撒了一层花瓣,更不知道这花瓣从何而来。

曹闻婷用菜刀把红豆糕切成小块,用白棉布盖上放在竹匾上,把竹匾架在屋子的水缸上晾凉,趁这会儿功夫,又让李秀英去街口的点心店,买了一刀他们家包点心用的草纸和一把草绳。等曹闻婷把红豆糕和山楂球都包完了,已经半下午。

曹闻婷挨家挨户给七家邻居一家送了两包点心,邻居们每户都有人在家,曹闻婷不好意思的说刚搬家事情太多,认门认晚了,也说了家里情况,不过曹闻婷耍了个心眼,只说孩子父亲出远门了,没有说已经去世。邻居们当然也会说说自家情况,家里几人,什么营生之类的,邻居们就是这么先互相了解,再慢慢处着,合的过来就多处处,不合就不怎么来往。

沿街楼开洋货店的是个小媳妇开的门,年纪跟曹闻婷差不多大,大方的接了点心,还邀请曹闻婷有空家里来玩。他们家姓王,祖孙三代同堂,目前小儿子跟着王老太和王老爷住在这里,小媳妇是小孙子的儿媳妇,这里还住着王老太的大孙子一家。

第二家就是马二勇说是在政府里当官儿的,是个帮佣开的门,叫了自家太太来接待,这位三十岁出头,烫了头发,涂了口红,抹了白白的胭脂,穿着夹棉的丝绸旗袍,雪白的腕子上戴了一双银镯子,脚上穿一双黑色小皮鞋,很是时髦。不过人冷冷清清的样子,她自称姓秦,夫家姓沈,在政府部门上班,她没说是哪个部门,曹闻婷也不好打听。

曹闻婷是柳树巷儿靠西的的第三家,里边还有个第四家,曹闻婷没进去,只在门口就看到这家地方很大很深,完全不是自家小院的格局。是个管家模样的人开了门,没把曹闻婷迎进门,进去叫了主人出来,出来的是个旧式女子,打扮虽然有些老气,但面很嫩,不到二十的模样。头发挽在后面扎成髻,插着根银钗,穿着素气的棉袍子,颠着小脚慢慢走过来,接了曹闻婷的礼,说公公婆婆都外出了,等回来会跟他们说的。这女子不多话,低眉顺眼的有些害羞,曹闻婷也不多说,只把家里情况又说了一遍,女子也礼尚往来的把自家情况告知曹闻婷。他家姓安,公公婆婆在银雀路上经营一家杂货店,曹闻婷还去里面买过东西。这女子去年刚嫁过来,丈夫是家中独子,与斜对门的范大龙一起在京师读书,看来这小小的柳树巷确实卧虎藏龙,马二勇给自己确实介绍了个好宅子。

东面的三户人家,第一家也是自带个门楼子,这家姓唐,门楼子开了间酒馆,高中低档都有,卖最多的还是中档酒。曹闻婷直接去了门楼把点心送过去。门楼子里看店的是唐家老板娘,矮矮胖胖,四十出头的年纪,她一儿一女,均已成家,儿子在酒馆里帮忙。老板娘为人热情,大大方方的介绍了自家情况,曹闻婷走时,还被硬塞了一壶酒。

第二家就是斜对门的范家,开门的是范家老娘,曹闻婷与她是第一次见面,范家老娘却早就听过她的八卦,只知道这新邻居非常时兴,没想到第一次见面也就是普通的夹袄,脑袋后面扎了条粗黑的麻花辫,还略有些失望。范家老娘接了点心,热情的请曹闻婷进家里坐坐,曹闻婷赶紧拒了,说是还要到隔壁送点心,曹家老娘只好放行。

最后一家个老头儿开的门,老头儿脑门还剃的光亮,留着条长辫子,嘴角耷拉着,有些严肃的模样,曹闻婷说明了来意,把点心奉上,老头并不接,朝里面喊了声“杏花儿”,一个老太太颠儿着小脚走过来,老头儿看她出来,就转身进去了。这位叫“杏花儿”的老太太接过了曹闻婷的点心,听曹闻婷说了来意,也介绍了他们家的情况。

“俺家老爷姓舒,老太太早就没了,自己住在这儿,有两个儿子三个闺女,都成家了自己住呢,有时候也来这儿看看老爷子.......”

“噢.......”敢情这个杏花还是个老仆,曹闻婷还以为俩人是夫妻呢。

邻居们一个个家境都殷实,衣食无忧。这条巷子,这条街跟永安县的其他地方是两个世界,曹闻婷不知道像这样的巷子,永安县能有几条。

送完点心,已日落西山,曹闻婷推开自家小门,传来一阵菜香,猛子和小娥的嬉闹声也从堂屋传来。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第一次写文,还有很多不成熟地方,请各位小天使包容

我会努力进步哒!

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