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锅街,马宅。
马二勇看着坐在对面的母子三人,生意找上门来,当然高兴。永安县不大也不富,外来人口都是些流民,租不起房买不起房,马家兄弟的生意也难做,兄弟俩做了十多年的‘房屋经纪’,才合伙买下这一个小院,两家人住总有磕磕碰碰。
只是这母子三人看起来也不是有钱人家的模样,衣服干干净,却也是补丁摞补丁,马二勇没抱什么希望,对女人说:“是租还是买,俺手头有不少房源,单看你想买啥样的。”
女人手里抱着个小的,身边偎着个大的,一副孤儿寡母的样子,却也毫不迟疑的回:“想要买个屋,要治安好的,最好周围能有私塾的那种,房子大小倒无所谓,干净就行。”
马二勇被这女人的口气噎住了,看她也不像说胡话的样子,疑惑道:“大姐,那种房子可不便宜啊,金雀路、银雀路知道吗?两条大街都是官啊、商啊住的地方,里边有个贵人们合办的小学校,但你想住进去,得有这个!”说着抬手比划了个数字。
“那你手头有这种房子吗?”
“有是有,都在银雀路上,一套五间的砖瓦房带个小院子,院子里还有口井;一套两进的院子,前后十三间屋,还有牲口棚.......”马二勇回道,其实还有带临街商铺的二层小楼,但没必要说。
“那什么时候能去看看?”
“现在就能去!”马二勇一看这娘们儿真的要去看房,立马精神了。
“那就先去头一个吧。”
马二勇领着女人步行穿过几条街,到了银雀路,银雀路上果然与之前走过的几条街不同,路是青石板路,屋子绝大多数都是黑青瓦房。
“这边都是有钱人住的地儿,看到没有——”马二勇豪气的指了指街道两边的门楼子,“卖文玩古董的、香水胭脂的、西洋海货的都在这儿呢!”那口气仿佛是他家开的。
这条街上也不是没有小商小贩,只不过就是路修的好,房子盖的好,绝大多数行人身上穿的还是寒酸破旧。
马二勇领着人拐进了一条巷子,往里第三家就到了。“这是柳树巷,以前叫槐树巷,不吉利就改名了。”马二勇边说边从怀里掏出一串钥匙,从中找出一个开了木门上的旧锁。“这巷子里离街上远,也不吵,办的小学校就在前头,两步路就到。”
院子不大,房屋坐西朝东,三间主屋,左右两边一个小间。院子不大,几步路的地儿,中间一口井用木板盖着。
“忘了说,这里还有个地窖,不大,但冬天存个白菜萝卜的,正合适。”马二勇说着,指了指北院墙墙角。
女人抱着孩子在院子里仔细查看一番,又进了进了五间屋里一一细看。
“也是你赶巧了,以前住这儿的是卖酒的李老三,这不是挣了钱要换大房子,又钱不凑手,才拿来卖,不然这房子肯定不舍得卖的!”
查看完之后,女人看起来颇为满意,问道:“这房子开多少?”
“这房子刚建五年多,邻居们都知道,用不着蒙您,他又着急卖,三百五十个大洋就成!”
“......我户籍不在这儿,能办吗?”
“嗨!看您说的,您都买房了,户籍当然在这儿了!这样,您拿十个大洋,俺给你办的漂漂亮亮的!”
女人犹豫片刻,“行吧,那交给你了。”
“那大姐您把您的名字生辰给我说下。”马二勇从怀里掏出一张粗糙的黄纸和一支缠了布的炭笔,看来是他工作常备的了。
“生辰是一九零八年腊月十三生人,名字是曹......汪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