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们不问,凌少尹却是要说的:“我朝科举乃是为天子取士,自然以答题最佳者为头名,此子文章绝佳,兼之贴经也是全对。绝对是本场考试答得最好的。我等岂能为些旁的事情取了别人?这岂不是陷两位大人于不义?诸位放心,这考试既然以我为主考官,此事就是我一人决定,必定不会连累诸位。”
他话说到这份上了,国子监博士们还有什么可说?只得纷纷应和:“大人说的正是,我等岂是那样的人,这学生答得好,大家都目睹的,我等所思所想都和大人一样。”
如此假模假样地争了几次,才达成了一致:“就定这学子周宣为本次县试的案首吧。”
接下来,周李二位公子的名次也好定了,以贴经错误的题数定,李公子错了两道题,周公子错了三道题,于是就以李诚为第二,周樾为第三。
到了放榜那日,府衙门口早叫人围得水泄不通。周宣早猜到这时候热闹,又因为十分自信,也不让如意出去查看了。只在家中等小吏来报。
如意倒是坐立不安,转来转去,几次自告奋勇的要去查看,都被周宣拦了下来。
到了快中午,才有小吏来报,竟是得了案首。周宣不由又惊又喜:惊的是这结果出乎自己意料之外,喜的是自己得了第一,也是对两年高三生活的一点慰藉。
如意欢欢喜喜地给了报信的小吏些碎银,将人送走了。接着又欢欢喜喜地回来了。不但她欢欢喜喜,连跟着周宣一起出宫,之后后除了教习武学外不太出门的李公公都欢欢喜喜得来了大厅道喜。让周宣开始各种担心自己的隐私――连隔了一排房子,他都能听见大厅里音量不大的说话声,更不用说平时住在同一间院子能听见多少了。
循旧例,每次京城县试公布名单后,主考官都会在三日后开宴会。这次也不例外。来报信的小吏也已经说了时间地点。
到了下午,忙碌不已的周赟又来看她了。自她了解到这辈子父亲的忙碌程度后,已经主动要求父亲少来了。只是这么欢喜的日子,周赟难免想陪女儿一起待一待。他也没能待多久,只重点阐述了一下他的喜悦之情,期待之情,接着告诉周宣接下来发生意外不要惊慌,从容应对就行,有他做坚实的后盾,不会出任何问题,接着就又马不停蹄回宫了。
待他走了,周宣也恢复了平常心。只待三日后去赴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