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代指两种含义:一是指纸牌;二是指以用纸牌来玩的游戏,称为扑克游戏,如德州扑克。
一副扑克牌有54张牌,其中52张是正牌,另2张是副牌(大王和小王)。
52张正牌又均分为13张一组,并以黑桃、红桃、梅花、方块四种花色表示各组,每组花色的牌包括从1-10(1通常表示为a)以及j、q、k标示的13张牌,玩法千变万化,多种玩法。
扑克是流行全世界的一种可娱乐可赌博的纸质工具。因其玩法不同,故俗称为纸牌、万六、妈九等,称谓不一。其标准名称扑克是poker的音译。
关于扑克牌的起源还不能完全确定,不过一般认为是由法国塔罗牌演变而成。
早期的扑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纪末叶由埃及传入欧洲的。
15世纪时通常把k当成是最大的牌,a则是最小的牌。现在将a当成最大、2当成最小的方式可能是从十八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后才开始的。
“鬼牌”(joker)是美国的发明,然后随着扑克一起传回欧洲。
扑克的由来,源远流长。人们只知道扑克传自外国欧洲,其实纸质玩具,起源于中国。
远在古代周朝初,传说年幼的周成王在宫庭中与弟弟叔虞就曾玩一种“削桐叶为圭”的游戏。那时尚未发明纸张,故以树叶为玩具。唐、宋时代,中国的祖先发明了一种纸牌,既可游戏,亦可赌博,称“叶子戏”。
又有传说大将军韩信为了使士兵减少乡愁,在军中发明了一种供娱乐用的纸牌,因其只有树叶大小,故称之为叶子戏。上自文人学士,下至平民百姓,均乐此不疲。
到了明、清时期,“叶子戏”纸牌,每副有40张,分4类。牌上图案,品目甚多,有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清末至民国后,纸牌长约8厘米,宽约2厘米,人们称纸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