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就必须发展战争经济。
找1936年,莱因哈特就在一份备忘录里如此解释了战争经济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是德国尽快成为军事强国,德国将无立足之地。
而发展战争经济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维持不断扩大的德国机械化部队,莱因哈特自己的莱因财团,已经在近10年间疯狂的炼制煤转汽油,不惜把煤转汽油工厂,一口气扩建到了年产50万吨的规模。
而为了节约煤矿使用量支援煤转油生产,德国又在各地新建13座水利发电厂,同时变相创造了数以十万计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要在未来战场上取得成功,实现补给部队的摩托化的确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但从战略上看,其好处却大可怀疑。
根据1939年的技术条件,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载能力才抵得上一条双轨铁路,此外,从实际载重量加以比较,汽车在一切方面的消耗都大于铁路,因此,当运输距离超过200英里时,铁路仍有必然的优越性。
这就是说,从战役或战术的角度看,实现摩托化实有必要,但它对战略的影响并不大。
而且,无论作多大的努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汽车也不可能改变火车作为德国主要运输手段的状况,更不用说取而代之了。?
但德国依旧在实现部队运输摩托化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罗马尼亚的油田产能,在德国工程师还有工人的努力下,比1935年的时候扩大了一倍,一年生产的石油超过90%被送往德国,其中超过半数用做战争补给。
而德国自己的北海油田,更是疯狂的被莱因哈特过度开采,一边补充前线军用,一边把多出来的储备起来以备未来扩建更强大的陆军,空军,以及海军。
在这一时空里,石油的供给到位,极大地支持了德国坦克装甲车在前线一直运作不停。
也正是这些坦克装甲车,让前线的英军和法军迅速被拖垮,并在敦刻尔克被及时消灭其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