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这次到来,目的并不是要打仗,而是要跟英国人进行谈判,看看能不能签署停战协议,顺便要点好处什么的。
以璞鼎查为首的英国远征军头目的眼光看,继续跟李仙为首的华夏光复军作战,一点意义都没有。
先不说战争的胜负,就算英国军队打赢了又如何,华夏军只要放弃广州,北上进入内陆深处,英国军队势必不能追击,否则就有被带入伏击圈全军覆没的危险。
而且,以华夏军现在的底子,也不可能给英国缴纳任何赔偿费和优惠条款之类的。
这还是英国军队占优时的情况,而事实上真要打起来,英国军队还不见得能占优势呢。
仗打到这个程度,就是最顽固最傲慢的英国军官也要承认,华夏军的战斗力极为不凡,在公平作战的情况下能与同等兵力的英国军队打成平手。
当然,每一个英国军官都会下意识地拒绝承认,在之前的几次战斗中,华夏军每次都是兵力占劣势的情况下打了大胜仗,给英国军队沉重打击,战损比甚至低于一比三。
要对付两万五千名华夏军,英国军队兵力至少要达到五万以上,那也只是勉强占优势而已,不见得能占绝对上风。
考虑到英国陆军的数量不到十五万,再考虑到真要派遣五万以上军队到清国打仗需要的庞大资金和后勤压力,每一个稍有理智的英国军官都明白对华夏军,英国只有通过谈判,以和平途径解决的一途。
当然,以华夏军的角度而言就,在扯旗造反,要跟清政府硬对的情况下,再跟英国这等当时第一强国保持军事冲突,也是很不明智的事情。
在华夏军占领广州后,英国方面就多次秘密派人跟李仙等军队上层接洽过,表达结束战争,妥善解决战后事宜的意愿。
当然,按照双方的情况,既不愿意在广州谈判,也不愿意在香港签订协议,那就要李仙带兵到宝安,再跟英国方面的使节讨论停战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