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素知这弟子的秉性,便略过不提,唯叙些别后之事。水澜也将当初打听黛玉在贾府的情形,包括后来的种种告之,张彦听罢也不觉为宁荣二公叹息。

临走前,张彦对黛玉笑嘱:“安澜看着少不更事,实则相处久了,你便知其气度温良,胸襟豁达。也正因为如此,老朽才放心将如海的事托付于他。你们二人一样少逢劫难,孤苦飘零,因而更要相互扶持,风雨同担。”

黛玉自然答应着,将这些话都搁在心底,若有所思。

这时值江南梅雨季,天气阴晴不定。张彦亲送二人出门,正逶迤走出山口,不想天色沉黑如墨,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幸而水澜一惯心细,带了一把油伞。

有伞虽不至浇个底透,绣鞋却总是打滑,山路泥泞湿滑,好几次险些跌倒。注意到黛玉面色苍白,勉力咬牙,水澜也不顾再三的推却,背过她一步步走在山道。

水澜其实偏清冽消瘦,可他的肩骨生得宽阔,让人望之心安。黛玉半靠在上面,轻轻的问:“我重不重?”

“纸片儿似的没分量。”话音混杂着雨声,有些含糊不清,但她只觉得如泉水漱石一般,清越动人。

突然一阵山风刮过,凉意袭人,黛玉禁不住拢紧了衣领,偏头看见雨水浸湿了水澜的鬓发,又拿袖子一下一下的擦拭。

尽管此举在风雨交加下显得徒劳,但她擦得极认真专注,令人不忍打破,心底有一隅不经意激得微漾。

雨势越下越大,道道惊雷闪电劈开了静谧的山谷,一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如注。

滂沱大雨使山道更加难行,水澜正欲寻居停歇脚之地,俄见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宇,虽破败陈旧,到底能挡风遮雨。

疾步走入时,里面没有半个僧侣,想必废弃已久。水澜检查了寺庙院落内外,确定无碍后,让黛玉坐在破旧的蒲团上,自己则尽力搜罗一些枯枝落叶,升起了一堆火。

炽热的火焰驱散了凉意,黛玉不自觉的看他的一举一动:“王爷自小锦衣玉食,颇受圣恩,但做起这些琐事,看起来也没有任何不适和棘手。”

“惯了倒也没什么。”水澜又抱了一堆枯木放在火边,不甚在意的说:“大丈夫处世,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