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重逢,多少算是故人,晏子钦笑道:“中贵人高升,已换上了入内内侍省的服色。”
李宪原本是在宫外当差,如今进了入内内侍省,得以留在宫中,不亚于读书人中了进士,自然是可喜可贺。
李宪不好意思地笑道:“还是托了您的福,上次您让我去慈宁殿送信,正逢太后娘娘发怒,奴婢笨嘴拙舌地劝了一句,是娘娘慈悲,不怪罪奴婢,把奴婢留在身边听用。”
晏子钦道:“鸣鹤自会高飞,中贵人是聪明人,自然不会久居人下。”
李宪也没推辞,依旧笑道:“不知晏大人入宫面圣,所为何事?”
晏子钦道:“是太后娘娘派你来的?”
李宪道:“她老人家也是关心官家,想为官家分忧。”
晏子钦道:“无非是案情有了分歧。”
李宪笑道:“好了,大人怎么说,奴婢怎么回话,请大人放心。”
晏子钦拱手道:“多谢。”
两人话别后,晏子钦才得以进入紫宸殿,先在门前行过礼,等皇帝命他平身后便趋步来到圣驾前。
☆、第七十二章
虽是在白日,因朝中政务被太后把持,年轻的皇帝十分空闲,正在紫宸殿中欣赏画院画师们的新作,由一名宦官挑着长杆支起卷轴,另一名宦官手持卷轴的下端,身边伴驾的都是年长的宫中旧人,几名鬓发花白、儒雅内敛的老者穿着内侍省的服色,应该是画院的中官。
皇帝背手而立,见晏子钦入殿,如闲话家常般道:“晏卿家,你先来看看,这画如何?”
晏子钦心里记挂着军国大事,根本不想陪着皇帝附庸风雅,冷眼一看,不过是一幅孟春山水图,皇帝又命宦官展开一卷题材相似的青绿山水画,落款却是御笔画押,道:“晏卿家,你看朕的这幅御笔与画院名家燕文贵的相比,孰优孰劣?”
心中愤懑,忠臣的直脾气又翻腾上来,心道皇帝虽未亲政,却也年近二十,该有向上进取之心,何必将大好光阴都沉迷在玩物丧志上,因而冷声道:“陛下圣明天纵,自有大丘壑存于胸中,不是凡夫俗子可比的,只是人间的江山不似画中的山明水秀,仍有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处,不堪入画,却更应印刻在圣人心中。”
皇帝怎能听不出晏子钦是在讽谏自己,负气地一甩袍袖,将一干画作扫落在地,几名小宦官慌乱地收起画卷,年长的宦官们则屏息凝神,搀扶着皇帝,叱骂道:“冲撞官家,大胆!”
被人搀扶着的皇帝不厌其烦地甩开众人,道:“我又不是老态龙钟,谁让你们扶着!”
纵然是青史上以恭俭仁恕闻名的宋仁宗,也难免有发作的时候,加之此时年少气盛,在内受尽了母后的管辖,在外又被臣子当面委婉指责,既不能对着母后发作,稍一冷静,又后悔在臣子面前失态,只觉得乌泱乌泱围在自己身边的宦官分外可厌,因而责骂了一番,命他们都退下去。
话音才落,门外就传来一声太后驾到,余怒未消的皇帝和横眉冷对的晏子钦只好压下不悦,一同恭迎。
“拜见母后殿下。”
“臣晏子钦拜见太后娘娘。”
只听得环佩叮咚,太后从二人面前安然走过,于宝座上落座,绛红领缘的织金石青褙子衬得她越发沉稳雍容,虽已年逾半百,年华逝去,可岁月遗留在刘娥身上的是更加耀目的上位者的光辉,不可逼视,连晏子钦都不得不承认,太后虽有篡权之弊,可论功绩,的确是极出色的君主,真宗驾崩后,大宋近十年的太平全靠她力挽狂澜,只是女主称帝依然是士子们无法接受的。
寸步不离的慈宁殿总管周怀立在太后身侧,奉上一杯清茶,太后饮过后才不温不火道:“官家方才因何动怒?”
“是我不慎扫落了画卷,一时发怒。”皇帝垂首道,他也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方才失态了,为了不使旁人受牵连,干脆一人承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