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里是无声的静默,多年的认知就这么轻易被推翻,藏在衙役们心中的不满都化为哑口无言的空白,所谓心服口服就是如今的场面曼珠沙华花叶。
程都头怔愣半晌,讷讷道:“幸存的孩子有最大嫌疑,我们要尽快找到他。”
晏子钦道:“未必,这样的事情,他一个人做不来。今早托你辑录的名册有结果了吗?”
程都头即刻令衙役奉上刽子手的名册,和明姝一样,晏子钦第一时间就被列于第一位的于海青吸引住了目光,及到听说他的胞弟于海泉是车夫时,晏子钦背后腾起寒意,几乎是立刻起身道:“快捉拿此人!”
程都头依旧不明所以,不过听晏大人的话总是没错的,不假思索地领着手下的兄弟去南郊拿人,那里是刑场的所在,尚未到秋后问斩的时节,闲闲无事的刽子手们每天都聚在刑场外喝酒赌钱。
可他的人却扑了个空,原来于海青十天前就告假进城,理由是弟弟生了急病,无人照料。
兄弟二人都无妻无子,哥哥住在刑场,弟弟在城外租了一间茅棚,这两个人就像是世上多余的一对兄弟,无父无母,无亲无故,能依靠的只有彼此,程都头的人在于海泉的住处设伏,果然将二人一网打尽。
回来后,程都头得意地在手下面前自夸:“别的不敢说,单论抓人,爷爷我还是有些本事的!”
话音刚落,就见晏子钦进来,一班没正形的衙役或是歪在椅子上,或是骑在桌子上,都默默站好,迅速把零乱的房间恢复原状。
程都头敢夸口是因为晏子钦不在,若论佩服,晏子钦是他最佩服的人,不到四天的时间就破获了一起大案,于海青和于海泉已经招认了。
“晏大人,您是怎么看出凶手的呢?”程都头问道。
晏子钦道:“很简单,从他们的职业入手。之前内子分析两颗头颅的伤口,确定凶手有两人,一个精于杀人,另一个不会杀戮,却能挟持死者穿行于大道却不被怀疑,于海青和于海泉一个是刽子手,另一个是车夫,岂不正好符合?当我看到二人的履历时,一切都说得通了。”
程都头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可是在下还有一个疑问 那天晏夫人不是说薛家的孪生兄弟一死一生吗,可是于海青和于海泉是两个人啊,这怎么解释?”
晏子钦道:“所以,我今天来就是要提审于氏兄弟,理清最后一个问题。”
程都头大方地从暗柜中拿下一串监牢的钥匙,笑道:“当然可以!请随我来。”
这是晏子钦第一次亲自进入死囚的牢狱,比他想象中更压抑,四壁是通天彻地的古旧青砖,因没有窗户,潮气都困在室内,即便干燥如汴梁,这里的地砖缝隙里都爬满了青苔,照明只能靠零星的烧得有气无力的火把,似乎下一秒就要熄灭,狭长幽深的走廊就要陷入黑暗。
程都头担心这位年纪轻轻的大人第一次来受不了这样的环境,毕竟不通风还住满了不理荒秽的将死之人,味道可想而知,或是死囚们见到一位拖朱曳紫的大人,破釜沉舟地急于求生,疯狂的呼喊和丑恶的嘴脸吓坏了大人,因此亮出官刀,圆睁虎目,从旁护送。
可晏子钦从头至尾面不改色,只是轻声对程都头道:“许多人的案子都是我在大理寺复审过的,其中有几起存疑,已经驳回转呈给刑部了,到了京兆府冯大人手中,还请程都头多多劝导,做父母官的,不可为了蝇头小利冤枉一个好人,错放一个恶人。”
囚牢中大多数的确是罪有应得,可也有不少冤案,错判的死囚们闻言大哭,自从锒铛入狱,人不人鬼不鬼,终于有了一线曙光,即便渺茫,还是暂且相信才有动力在这活炼狱里偷生我的春天在古代。
于海青兄弟俩的牢房在走廊尽头,狱卒锁了二人的手脚,这才开门请晏子钦入内。
正中摆着一张折背大椅,随行的数名衙役、狱卒分列两侧,高举着猎猎作响的火把,程都头请晏子钦上座。
眼前是屈坐在地的于海青、于海泉,晏子钦打量着二人,相貌出奇地相似,若说不是孪生兄弟,恐怕无人相信。
可他们真的是薛汉良的儿子吗?如果不是薛汉良的儿子,他们为何会冒险杀人?
“你们是在救济堂长大的?”晏子钦问道。
哥哥于海青道:“大人不需问了,我也曾是半个衙门里的人,知道杀人偿命,可先父的命就不是命吗!奸商杀我全家,害的我和阿弟流落江湖,四十七条人命外加改变了两个人一辈子的命运,我们只让梁宽、李维庸两个罪魁祸首偿命,还不够克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