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页

在储位未定的大局下,姬昭的每一个举动都踩在一些人的神经上。因为姬昭本身就是出身最尊的皇子,先前他年幼,他那班哥哥们还能凭着亲王爵压过他一头。一朝封亲王,姬昭跟诸位哥哥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加上他的母族,他的帝宠,他的能力,若再加上妻族……这位王爷的竞争力实在太凶残了,太容易被人联合组团刷。不过,姬昭也不是吃素的,秦王殿下如今腾出人手,专注走在事业的大道上,就等于让他的皇兄们无路可走。尤其,他手里还有捏着一个绝佳的切入机会。

说起来,这个机会也是水清浅给他的——就是水清浅险些被蔡忠棠强买做娈童那件乌龙。因为涉及水清浅和皇室的名声,所以,皇帝老爷以少见的果断,当时直接就把蔡忠棠给灭口了。知情人就是在场有限的几个人,顾及宁仁侯府的面子,都不用圣人亲口吩咐,青离和几位御前侍卫很有眼色的把事烂到肚子里。而水清浅作为当事人,转身就去军营报到,做他的将军高手白日梦去了,所以,蔡忠棠莫名被灭口的事,在外人看来就极具神秘感,属于内情重大。

魏王府并不知道这件事。但莫名失踪一个副管事,还是一个近来比较受殿下青眼的副管事,怎么能不去找呢?所以,魏王府这一查,就触了雷。没摸到门呢,青离总管就奉命到了魏王府,公开申斥了暄殿下家的福贵大公公,没提具体原因,反正话里话外全是警告谨守门户的敲打。据说,魏王也挨了训,官家关起门来父教子,旁人是不知道的。

无论魏王,还是福贵大公公,恐怕都被训得一头雾水。魏王姬暄万万想不到这番申斥是他府上一个副管事的猎艳招来的。青离也知道暄殿下这次恐怕确实很冤,可水清浅被误做娈童的事,但凡传出去一丝风声,水清浅的名声,宁仁侯府的名声,皇室的名声,还要不要了?石大人又会摆出怎样一个凶残嘴脸,谁也冒不起风险。所以,青离一个字也不敢多说,只能暗示:那位失踪的副管事,就此打住,不要继续查了。

蔡忠棠只是个小人物,他是魏王府众多副管事中的一个,还是一个没念过什么书的乡下小地主,他给魏王猎艳,只为讨好魏王,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让姬暄魏王殿下着了慌。争夺储位的皇子,私底下肯定有不想为人知的小盘算,有些秘密,魏王绝对不想让自己的父亲知道。皇子做些小动作,再正常不过。唯一的问题是,魏王不禁思考,到底蔡忠棠干的哪件差事犯了父皇的忌讳?是自己手上哪个秘密,被皇帝亲爹发现了?

因为青离大总管的警告,魏王十分肯定明白父皇因为某件事生气了。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表现自己的皇子的正常的反应是:不能坐以待毙。不管父皇不满了什么,魏王都不想在如此关键的时期,任由皇帝对他的不满继续扩大。有俗话说,亡羊补牢。只是话又说回来,这个时候,如果魏王被任何一个误导性消息干扰了,做出错误判断,昏招连出,那很有可能连回头的机会都不会有了,通向天下至尊的路,一向是一路走到黑。

姬昭本来应该对这件事一无所知,可如今某个挂在他的脖子上的小飞天,小嘴贴在他耳边只轻声说:暄殿下的一个管事被官家秘密处决了。

水清浅没提前因后果,姬昭也不必太仔细了解内情,他只需懂得去好好利用‘秘密处决’四个字就足够了。让敌人自乱阵脚,内部崩塌,永远比真刀实枪的死拼有意义。“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这是纵横学派的精华思想,那只小飞天七岁受过他玄玄玄祖的教诲,十五岁读过《鹭子的人生日志》的姬昭也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那句话的意义就是:

机会难得,仔细把握。

第115章

第116章 四面八方的赞誉

水清浅好吃好睡的休养了几天,就又活蹦乱跳了,本来也不是多大的事儿,结果,人家羽林卫大营借口这件事还就不想要他了,要把他开除。据说,原先收他的时候,羽林卫这边就被宫里耳提面命的一番:好好操练他,小心别磕了碰了伤了;教些真东西,呃,不能让他一根筋走武勋;注意帮他拓展人际关系,也要防着闲杂人等靠近……种种自相矛盾的奇葩条件人家羽林卫都兢兢业业的做了,没出差错,哦,现在又嫌羽林卫伙食不够标准啦?

不好意思,庙小,供不起这座大神,趁早,请走。

水清浅差一点就信了。要不是随即他收到另一方的邀请…………

水清浅拿着筷子扒拉着汤盅里的虾米,好像要摆出一朵花,就是不好好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