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页

为什么?

黄瀚团队的工程师、助工最起码是大专文凭、本科文凭的也有十几个,他们何尝不想考研究生?

但是工作了这么多年实际经验丰富了,书本上的知识也差不多还给老师了,哪有可能考得上?

如今只要拼实干就能读上海交大的研究生,这也太诱人了!

正经八百考研,录取率有百分之一吗?被上海交大录取的几率恐怕都没有万分之一。

然现在呢?三十几个同事,具备读研资格的不超过三十个,几率十分之一。

人生难得几回搏?这六个月能够改变人生!

来自三水市的同志们下定决心,拼了!

见自己的团队成员一个个满脸潮红,黄瀚暗自佩服!

由此可见能够做学问、还能够做到这么高位置的都是能琢磨事、又能琢磨人的大才。

黄瀚用预发奖金的方式调动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团队的积极性,人家大领导用学校的知名度给来自三水市的团队画饼。

顿时把所有人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了。

都不是等闲之辈啊!由此可见提前在中国诞生的电动自行车起点就远高于历史,前途不可想象。

后世的电动自行车牌子多得数不清,黄瀚都说不好谁最大最强。

为什么电动自行车没有发展成如家用空调那般,格力、美的两家公司占领了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市场份额?

此时的黄瀚有了野心,脑子里想的是独家占领百分之五十的电动自行车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