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使赵迎自那日后,很快回了魏国。走前, 他得了许多回赠礼品, 尤其是几个绝色歌姬甚得其心。
厉子羡御驾亲征前,有人听见他在春寿宫中与太后起了争执。宫中人皆知, 皇帝虽然性子清冷,却是个孝子, 几乎从不忤逆太后。那日却不知是为何缘由,俩人互不相让, 争了许久。
外头守着的宫人只听见, 太后声声哭诉, 历数从皇帝出生到他登基,期间她付诸多少艰辛。皇帝说话的声音则十分压抑, 唯有最后一句振聋发聩,他说:“儿子愿母后千秋永盛, 福寿安康, 可她, 是儿子的底线!”
周国大军压境, 势如破竹,打了燕国一个措手不及。
李瑾失了玉青山, 失了玉家一门武将,也早就失了民心。新的大将军不知苦练本领,勤读兵书,却迎来送往,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
李瑾以为, 一个玉芳菲至少能换燕国数年平安,她既得封后,说明厉子羡是看重她的。谁知,这么快烽烟再起,周军又一次兵临城下。
和周国厉兵秣马的虎狼之师比起来,燕国那些刚刚得以喘息,尚沉浸在皇帝大婚的歌舞升平中的将士们,简直不堪一击。李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军一路杀来,长驱直入。
厉子羡银甲长剑,听着战场肃杀的声音,城门被沉重地撞击、刀剑发出的金鸣、羽箭刺破身体……恰在此时,他收到紧急信报——魏国军队趁着他领兵出征,大周国中空虚,魏国大将军司马赞领兵二十万,攻打周国边境要塞风州。
几乎在厉子羡得到消息的同时,这消息也送到了京城。
皇帝出征后没几日,云非便得了太后懿旨,出了冷宫,住回了柔芳殿。她不懂其中奥妙,但她猜想,太后突然变得这样“仁慈”,应该是得了皇帝的授意。
太医们总算是配出了解药,还趁机为淑妃好好地调养了一番身子。只是,淑妃得知皇后轻而易举地出了冷宫,心中不甘,跑去找太后哭了几次。
太后只得用息事宁人的口气多加安抚,说皇帝此去若是真的灭了燕国,皇后之位迟早易主。淑妃这才存了一腔希望,安心等着厉子羡回来。
谁知,皇帝还没回来,魏国反目攻打周国的消息却先传到了京城。自此,太后看待淑妃便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淑妃夹在魏周两国之间,日子过得十分难捱。
燕周魏三国之间的关系一向微妙,国之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厉子羡自少年便深谙帝王之道,他知魏国皇帝老奸巨猾且凶残暴戾,他从不曾放下过对魏国的防备之心。
因此,他此番对燕出兵,并未出倾国之力,而是悄悄留下了重兵,防守风州。
魏国皇帝奸滑,大将军司马赞更是身经百战,颇有谋略的人。他数日攻打风州不下,便已猜到厉子羡留了后手。司马赞继续佯装攻城,却声东击西,掩护了半数人马神鬼不知地绕开风州,直取大周京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