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儿臣想出京去河道看看。”
康熙:!!!怎么突然就要出京了!
“汗阿玛也知道,我这两年一直有在学习水利方面的东西,调取了工部不少资料,甚至让靳辅大人不间断给我写信,诉说河道的情况。但资料看得再多,也没有实地考察一番来得有效。我若想在这上头有所成果,必然需要足够了解当地的情况。”
康熙有些讶异:“你想治水?”
“有这个想法。汗阿玛,我大清自入关以来,黄淮水患便未曾停止。您当政这些年,各黄淮地区关于灾情的奏报时有呈上。
“靳辅大人勤勤恳恳,于河道治理上立下大功。可黄淮水患由来已久,自周定王起,至今日止,几乎是两年一决堤,百年一改道。光是两宋时期,便改道迁移五次。这等历史遗留难题,靳辅大人便是天纵奇才,也无法彻底解决。
“水患一起,耕地被毁,百姓流离,沿岸缺丁情况严重。朝廷丁银无法收缴尚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倘若水患严重,百姓食不果腹,难民增多,在各地流窜,不利于社会安定。若逃亡期间没有可吃的,恐造成抢夺行人、富户等情况。如果再进一步,就会发展为流寇。”
胤礽记得康熙四十三年与康熙四十六年各有一场水患,情况都很严重,难民倍增,路有饿殍,卖儿卖女。如今是康熙三十年,距离水患发生还有十几年,若是现在着手准备,胤礽觉得是很有希望避免的。
他继续道:“汗阿玛,玛法书籍中有几本讲水利的。早些年我也让人誊抄过送给靳辅大人研习,并且我自己也有在学。听闻二十四年科考进士张伯行对此道颇有见解。儿臣想让康熙下旨,让他与我随行。再召靳辅大人陪侍随行。
“儿臣想看看能否集我们大家的力量研究出更为有效的方案来。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这等古往今来的千年难题也不可能一时间让我们完全解决,但至少要能够暂时保一地安稳。这个暂时的时间自然越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