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廷昊从一上飞机就戴上了工作时的眼镜,神情严肃。他打开随身带着的平板,开始看一段十分钟的视频。阿呆有点好奇,分了一只耳机凑上去跟着一起看。
其实耳机有点鸡肋,这段视频里几乎没什么声音,只有厨师偶尔的几句讲解。视频里是一块烹饪好的菲力牛排,而整整五分钟里,摄像机就是对着这块牛排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近距离环绕,让人甚至能看清牛肉细细的纹路,和每一点凹凸起伏。说实在的,牛排卖相很好,不过毕竟是一道菜,卖相再好,人们也就是看两眼,最多再拍一张照片po到社交网页上去,谁还能这么仔细地凑上去看?阿呆看了一会就觉得索然无味,默默地摘了耳机。
邓廷昊神情专注,在o上沙沙地做着笔记。阿呆偷眼瞟过去,只见是一排排注释。
5’23’’:对比度选择失误,高亮不能体现菲力牛排选择精瘦牛里脊的特点,应去掉高光,增强对比度。
5’39’’:此处盘中有酱汁,应稍微拉远镜头,做出完整的作品侧投影。
6’12’’:牛排左上角三十分处酱汁花纹有偏差,瑕疵。
7’29’’:牛排弹到案板上的角度略欠缺,侧转和扭度都应该更大一些,建议添加汁水效果。
……
阿呆看呆了,默默地替邓廷昊感到心累:不就一块肉,几口就进肚了,挑那么多茬干嘛?
十分钟的视频,邓廷昊做了目测足足有一千字的记录。随便翻一翻,记录内容主要就是两个字——挑茬。从角度挑到灯光,再从灯光挑到对焦,挑完对焦挑镜头,一直挑到了牛排成品本身的摆盘瑕疵和酱汁色泽的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