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页

“既然陶主任开口了,那么我也不想追究什么,只要杨厂长能把人给我们集团送来,那么我们集团与江南造船厂的纠纷也就一笔勾销。”赵东升闻言,不动声色地回答。

“当然了,人我们肯定是要送回去的,毕竟这是你们集团请来的专家。”陶成笑了笑,接着语锋一转,“赵总,虽说你的年龄比我小一些,可是我非常钦佩你这些年来所做的事情,两次国际电子产品展销会金奖,再加上这次从俄罗斯请来的这些专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整个华威集团干部职工一起努力的结果。”见陶成拍自己马屁,赵东升感觉他不会这么简单地就把那些专家还给自己,要不然也不用他千里迢迢地从船舶工业总公司赶来这里,于是淡淡地说道,将功劳归功于集体。

“赵总,你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成立船舶工业总公司?”陶成早就猜到赵东升不会因为自己夸了赵东升几句就使得赵东升改变对他的看法,于是笑着问道。

“八十年代初,国际航运市场萧条,造船能力过剩,西方船厂一蹶不振,纷纷兼并、倒闭。”

陶成的这个问题难不倒赵东升,赵东升既然要跟江南造船厂打交道,那么必然要摸它和它的上级单位――船舶工业总公司的底儿,于是侃侃而谈:

“国内船企面临的困难除了大批军工配套企业任务严重不足、财务状况恶化外,就是当时沿海和三线的一些船厂新船订单锐减,开工不足,经济效益甚差,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集合了几个部门的资源,成立了船舶公司总公司。”

“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后,面临着重重的困难,下面的船厂先前接到的出口船,普遍出口亏损和严重脱期问题,造成船厂被罚款、船东弃船,甚至要通过国际法庭谋求解决纠纷的局面。”

陶成闻言,心中不由得暗自叹了一口气,怪不得杨毅这回败得这么惨,看样子赵东升已经将他的底儿给摸透了,于是沉声向赵东升说道:“因此,总公司在继续承接国外新船订单的问题上内部出现不小的争议,再加上国际船价处于低谷、船东条件苛刻而导致成交不易,因此总公司就把主要的目标是放在拓展国内市场方面,趁着国际船价跌至谷底之际在国内订购新船,占领国内交通运输市场。”

“这对于你们总公司来说可是个千载难逢地占领国内市场的机会。”赵东升点了点头,这些年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很快,其远洋和沿海的船队在不断扩大中,船舶工业总公司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进行发展。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这几年对船舶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船价也随着水涨船高,国内的市场毕竟有限,我们要做的是进军国际市场。”

陶成闻言微微一笑,赵东升说的没错,船舶工业总公司在国内市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随后不无遗憾地说道:“可惜的是,咱们国家的造船技术与国际上还有差距,只能小打小闹,拿不下国际上的大单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只有喝汤的份儿。”

“假以时日的话,我相信这种情况终究会改变的。”赵东升闻言沉声说道,回答得中规中矩。

“是呀,以后我们的技术一定会追上世界那些造船技术发达的国家。”陶成点了点头,笑着向赵东升说道,“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公司所属的船厂都在努力,这里面也包括江南造船厂,或许在你看来杨厂长的做法太过自私和蛮横,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他还是为了江南造船厂能打入国际市场。”

“我可以理解他的心情,但无法认同他的行为。”赵东升早就猜到陶成刚才叽里呱啦地说了那么一大通是为了杨毅,因此不动声色地说道。

“杨厂长的做法确实太过偏激,如果换作我的话也不会任他这么胡来的。”陶成闻言笑着望着赵东升,肯定了赵东升的对杨毅的评价,随后沉声说道:“赵总,实不相瞒,江南造船厂现在围绕着那些俄罗斯专家进行一个建造新型货船的计划,厂里为此已经投资了三、四千万购买新式设备,并且后继还有购买几千万设备的协议,或许在赵总眼里这几千万只是一个小数目,可是这却是江南造船厂的老本,如果都赔光的话,那么不仅江南造船厂会陷入困境,而且还将流失一大笔国家资产,我希望赵总能帮帮我们,双方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这种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