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地面上的建筑很多时候为了绿化或是景观会需要各种避让或者绕路,但在地下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全部都是最近的路线。
拿出手机扫上一辆共享单车,大家飞速的奔着三号温室去了。
负责带大家种植课的周老师是个看起来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肤色有些深,像是被太阳晒成的健康小麦色。
不过三班的学生们都没有分太多精力给这位周老师。
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少数同学倒还好,但对于大部分城市里成长,或者住在密林深山里的同学来说,眼前的一大片土地就显得很是新鲜了。
陆时依也看了好几眼。
从小生长在城市的陆时依,要说见过的大面积种植土地,那大概只有公园里的绿化了。
因此眼前这篇黑黝黝的土地就显得格外神秘起来。
对于陆时依来说相当‘广阔’的土地被小腿高的竹篱笆分成了六块,每一块都是长四十五米宽三十米的大小。
说是三号温室,当然也确实是温室。
并不是想象中的塑料大棚,而是水晶房子一样的玻璃温室大棚。
这个陆时依是有在纪录片上看到过的,据说这种大棚的造价比传统塑料大棚要高,但是可以反复循环使用,寿命更长,而且更加坚固,另外还有各种配套的先进科技,比如什么温度湿度的控制之类的,没有任何农业经验的陆时依对这些就听不太懂了。
那会儿听不懂没关系,反正知道玻璃大棚比塑料大棚更好就可以了。
而且,亲眼见到阳光下由钢铁与玻璃为主体的玻璃温室,比在纪录片里看的感触深刻多了。
因为真的很漂亮呀!
温室的屋顶很高,陆时依觉得只要不是特别高大的树木品种,就算是在温室里种树都没问题的。
周老师看起来脾气很好,他笑眯眯的等大家看够了,又讨论了一会儿才开口:“好了,同学们安静一下,先来这边坐下来准备上课了,等会儿我们会有时间专门带大家参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