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樘哥儿并不在外多逗留,不等饭时也回到府里,贾敏的注意力比林如海的还早移到儿子身上,才让林如海松了一口气——夫人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太过洞察人心。
从这一天起,樘哥儿出门参加文会便大大减少。贾敏告诉他了,何刚很可能会来自己府上与他探讨学问,还要向林如海请教。樘哥儿不愿意让何刚比过去,都不用林如海嘱咐,自己收心攻书之余,变着法子的为难未来姐夫。
这林家人真的都是读书种子,原着里的黛玉如此,樘哥儿也是如此。他顺顺利利的以第一名的身份拿下了府试,又以以第一名的身份拿下了院试,竟真如自己所愿中了个小三元。
林如海算是老怀大慰,黛玉更是亲手给樘哥儿做了腰带,把樘哥儿美得不管衣裳颜色撞与不撞,日日围着不愿离身。
好歹也是有功名的人了,樘哥儿面临着是继续跟着先生在家读书还是去国子监上学的选择。这个选择题被林如海交给了樘哥儿自己,他没有一丝犹豫的选择了去国子监。
贾敏还问过樘哥儿为什么去国子监,樘哥儿跟她说了实话:有好几次樘哥儿出门参加文会,有些人自己比不过他,就会呼朋引伴的一起对付他,甚至略过文章直接说樘哥儿以势压人。
这样的经历让樘哥儿认识到了同窗的重要性,想着自己要去国子监里发展一下人脉。对于这个理由,贾敏没发表意见,想问樘哥儿当时可受到了伤害,看他的状态也不问了,只叮嘱他就算进了国子监,也不必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要带眼识人。
樘哥儿开始走读生活,黛玉不耐热,又要跟着先生读书,府里一下子好象清静了一大半。贾敏再次无事可做,重新拾起对美食的爱好,让已经成亲的春风等人觉得,新挑上来的几个丫头,很有自己当年的风范。
就连朝庭也平静了下来。太上皇的身子一日弱过一日,就算想做妖也起不来床。皇帝温水煮青蛙的从中层官员换起,等着恩科一开,底层的官儿也会换下大半。
等到何刚次年春闱也中了探花,贾敏已经习惯了这样平静的生活:
林府中林如海越来越得皇帝信重,早有人传言一旦内阁大学士有缺,他就会直接入阁,不用担心。
黛玉已经十四岁了,每天除了读书养身子外,已经在林旺家的指导下,绣起了嫁妆,贾敏除了盯着别让她太费眼睛外,不用担心。
樘哥儿刚入国子监的时候,还有人不服气他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要与他比文。被林如海与先生一起教导出来的樘哥儿,来者不拒的接受比文。他的见解虽然稚嫩,可是言之有物,最主要的是基础扎实,每言必有所依,让那些挑衅的人铩羽而归。
也因为樘哥儿与人比文,倒是交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大理寺正卿家的嫡长孙,还有一个是工部右侍郎家的次孙。听到樘哥儿回来跟自己学起,贾敏与林如海都有些无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樘哥儿来得太晚了。
贾敏当即便提醒林如海:“老爷还是要着意保养身体,樘哥儿还得两年才能下场应秋闱,中进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正是需要老爷提点的时候。”
林如海无奈的看看自己日渐发福的身材,有心问问夫人是不是嫌弃自己胖了,黛玉已经在旁边兴致勃勃的道:“我刚学了一道药膳,明日炖了给父亲与樘哥儿补身子。”
贾敏就装看不见林如海与樘哥儿求救的目光——黛玉与何刚已经合过八字,是上等吉婚。眼看着何刚又已经入了翰林院做编修,何家巴不得明年黛玉及笈了之后就将人迎娶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