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合院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的宅院,像恭王府那种宅院,就是十三进的大宅门了,里面是四合院连着四合院,大四合院套着小四合院,还有花园、假山等等。
中四合院就要简单多了,一般有五间或者七间北房,其中三间或五间是正房,左右两边还带着两个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南房五间半,其中一间作为大门使用,半间是门房,另外在北房后面,会多出一排比北房稍矮的房子,叫做后罩房,一般都是堆放杂物或者给女佣人居住,家里的男佣人一般都住在倒座房里,也就是南房。
大、中型的四合院在京城里数量并不太多,因为这种院子不光造价高,而且还得有佣人,一般人口没那么多的家庭犯不着去花那个冤枉钱,所以大多数富裕家庭的院子,都是小四合院。
这种小四合院在京城里随处可见,它也是三间正房,但是没有耳房和后罩房,东西厢房也变成了各两间,再加上三间南房(倒座房),就围成了一个基本的四合院格局,从而省略了前院、后院,只保留了一个院子,更不用有影壁墙之类的东西。
这些四合院大多兴建于清朝或者民国时期,解放后基本就没有新建的了,而且由于各种运动,大部分四合院都被政府没收之后,重新分配给了民居居住。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人,就不再以院子为单位分配,而是以房间为单位。这样一来,很多中型的四合院就被拆分成几个院落使用,比如前院住几家、主院里住几家、后院里再住几家。
第235章 一举两得
大家为了进出方便,于是就在院墙上另外开门,有时候一个两进或者三进的院子,中间的月亮门一堵,后墙上开个院门,就变成了两个单独的院落,前院出前门是走一条胡同,后院出后门走另一条胡同,再加上院子里后来又加盖了不少房子,所以早就面目全非,不仔细看都认不出来原来是一个院子了。
就以洪涛家的那个院子为例,按照那二爷的判断,他家的院子加上前面的院子,再加上更前面的一个院子,原来应该是一户人家的一个三进的大院子。结果不知道为了什么,这个院子被拆成了三个院子,最终到洪涛爷爷手中的,其实只是那个大院子的一个后院,现在那个正房最早应该是大院子的后罩房,所以这个院子是长方形的,而且没有正规的南房,现在的南房都是6、70年代后加盖的。
当洪涛听说自己家的院子不正规之后,立马就开始喜新厌旧了,他老是琢磨着去弄一处正规院子来。其实洪涛之所以这么喜欢四合院,并不全是因为以后四合院值钱,其中也有个人喜好的因素。后世里四合院比楼房值钱,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四合院确实比楼房更适于人类居住,什么接不接地气的问题洪涛就不深究了,至少出门之后能有个伸伸胳膊踢踢腿的空间吧,总不能晒个太阳都得走一站地,那住着多不舒服啊。
今天洪涛就见到了三个规规整整,从来没翻建也从来没改动过的好院子。其中那二爷说的那两个院子最是规整,而且面积也大,国子监里面那个院子,是个标准的三进院儿,最少也有五六百平米,房子上还有兽头,正房都是前带廊后出厦,就连院子里都铺着大方砖,还有现成的大水缸和鱼缸,保存得非常好,一看以前这户人家就是个大户,搞不好还是做官的。
另外在积水潭北岸的那个院子也很不错,稍微比国子监这个院子小了点,但是它门口的景色好啊,一出门就是岸边一大排垂杨柳,一抬眼皮就是一潭碧水,整个积水潭就和你们家自己的花园一样。夏天穿着游泳裤衩开门走两步就游泳了,冬天直接穿上冰鞋出来,抬腿就能滑冰。院子后面就是德胜门路口,交通也方便,沿着积水潭走半圈,就是积水潭医院,看病不能再近了,这种院子才叫风水好呢,住这里至少能多活好几年。
可惜的是洪涛没这个命啊,到不是他买不起这两个院子,现在的院子已经空了,主人家都跑国外投了亲戚,估计是前几年折腾的够呛,不敢再在国内住了,刚开始能投奔海外亲属,就赶紧卷着细软撒腿跑了。
但是人能跑,院子跑不了啊,那就只能是贱卖。而且这两家人胆子已经吓破了,都不敢留下自己家里人卖,只是托付给老街坊老邻居帮着给张罗张罗,能卖出去就卖,卖不出去就这么扔着吧。要价也很低,每平米的价格甚至比洪涛在新街口买的那两个杂院还低,两个院子加起来都不到十五万块钱。
问题是洪涛知道这两个院子后来的命运,让他不敢去住,生怕惹来一身麻烦。如果熟知京城的人,都应该知道,从21世纪开始,就有一大批达官显贵们开始琢磨起四合院来了,而国子监这条街就是首当其冲。
从孔庙的西墙开始,一直到这条街的西口,整条街道北边这一溜四合院,全都被一个挨一个的翻修了,大门一个比一个牛逼,雕梁画栋、曲径通幽。住进去的人都是带着勤务兵或者私人保镖的,院墙上各种现代化安保设施一应俱全,还有拉着电网的,派出所还专门在街中间设立了一个24小时执勤的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