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页

最早的东四、西四叫大市街,后来东四这里盖了四座冲天大牌坊,叫做“思诚坊”、“仁寿坊”、“保大坊”和“明照坊”;西四那边也弄了四个牌楼,起名“金成坊”、“鸣玉坊”、“积庆坊”和“安福坊”,于是老百姓就把这两个地方叫成了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最后简称,东四、西四。

东单和西单也是一样,它们那儿的牌楼是单个的,就一个,东边的叫“就日”(这名字不知道谁起的,听着就是那么任性),西边的叫“瞻云”,也就是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简称东单、西单。

那啥叫牌楼呢?其实就是一个豪华的大门框,就是一个政绩工程,毛用没有,还白占地方。

西单北大街在清朝的时候,就比较繁华,这里都是一些曲艺、杂耍艺人在表演,最早的京城“八怪”就在这里,因为这里来的人多了,带着也就有了很多买卖家的店铺在这里开张。这条街南起长安街的西单路口,北到西四路口,从南到北,云集了很多大商店、大饭馆、大戏院等等,越往西单路口越密集。

首先就是西单十字路口东北角的西单体育场,早年间这里夏天能踢球、冬天能滑冰,后来改成了劝业场,再后来又改成了什么文化广场。这里必须得吐槽一句,文化个毛啊!还不是地产商们变着法的搞商业开发,对老百姓有个毛的文化,本来能休闲娱乐的体育场没了,现在就剩下大楼、地下停车场和一个大理石铺地的广场,从哪儿也没看出文化两个字来。

往北走就是大名鼎鼎的亨德利钟表店,当时牛逼的进口手表这里最全,您要想修好表,就来这儿吧,老师傅手艺也好,见识也多,绝不会把您的金壳带钻劳力士修成普通上海表的。

紧挨着亨德利的就是一家烟酒店,是当时全京城除了友谊商店之外,研究产品最全的店铺了,名烟名酒都能买到,洪涛没事就往这儿跑,看上年份老的茅台,就花八块多钱给买走,另外还有50支一听的大熊猫烟,据说这都是国家领导人抽的。

再往北,就是玉华台饭庄了,这是一家地道的淮扬风味饭馆,门脸不大,拿手好菜就是“过桥将军”、红袍虾、镇江肴肉、淮扬汤包等等,著名画家张大千专门为此馆作画《春鸭》,饭庄的匾额也是未带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的手笔,算得上是誉满京华了。

过了玉华台饭庄,就是京城两大菜市场之一的西单菜市场,而另一个则在东单路口,叫做崇文门菜市场。每到春节临近的时候,这里的顾客就和买东西不要钱一样,黑压压的一眼望不到头,门口停放的自行车让大风一刮,一倒就是一大片,和多米诺骨牌一样好玩。

第217章 计划破产

菜市场的马路对面,是一家卖鞋的,叫做万里鞋店,大概意思就是穿上他们家的鞋,能走一万里。而鞋店的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盛锡福帽店,你说他们两家老板是怎么琢磨的,一个卖最底下的鞋,一个卖最上面的帽子,还偏偏的紧挨着,是不是应该离远点才科学呢?

盛锡福的各种帽子咱就不多说了,洪涛对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橱窗里用玻璃罩子罩着一顶皮草帽子,标价前面是个二,后面跟着三个零,名称叫做海绒皮帽。洪涛琢磨了好久,也没搞清楚海绒到底是个什么绒,但是这一顶帽子的价格就能买一间房子了,洪涛就算有钱,也不会整天顶着一间房子四处溜达,压力太大了。

因为在这个年月里,京城专门有一种人叫做“飞子”,他们不是职业小偷,大多是年轻人闲的,骑着自行车满街瞎逛,一旦看见有行人脑袋上戴着一顶好帽子,他们就从后面高速接近你,就在一错身的瞬间,伸手就把你帽子摘走了,然后一溜烟的就不见了踪影,大马路上的人也都不会去管,反而拿这个当个乐儿看,就和看杂技表演一样。

过了路西的皮裤胡同口,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百年老店,天福号!京城人一说酱肘子、酱猪蹄,那必须得是天福号的才有面儿,就和吃烤鸭一定得吃便宜坊和全聚德一样。每当立春的时候,这里也是排着长队,都排到胡同里面去了,大家都是来买酱肘子的,因为立春这一天京城的家家户户都要做春饼,春饼里裹着的,最好就是天福号的酱肘子,那才够味。

就和卖鞋卖帽子的往一起凑一样,卖熟肉的和卖糕点的也往一起凑。天福号边上,就是南派糕点的老店,桂香村,蝴蝶饼、牛油酥、五仁、白糖馅的月饼都是它这里的风味。

桂香村的对面是京城最老的一家照相馆,叫做欧亚照相馆,据说从民国时期就在这儿了,一直稳稳扎根在堂子胡同口南边,历经5、60年风雨,最终还是尼玛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