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洪涛长大以后,一直对中国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意见。一个孩子,学校教给他的不应该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如何做人,教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是从选班干部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几乎每年新开学,都会进行一次班干部的改选。老师会先让同学们提名,然后由他最终决定,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米主集中制。

这等于是给小给孩子们灌输说假话和看风使舵的观念,因为同学们费了半天力气,选出来的班干部最终很可能被老师否定,当选的必须是老师心目中本来看好的人选,让同学们选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顺便看看大家的反应,看看那些是和老师一条心的,那些不是和老师一条心,以后就要留意。

而那些选出来的班干部对于那些选了他的同学,就会态度很好,对于那些没选他或者反对他的同学,就会故意或者无意的进行报复打击。老师还经常鼓励孩子们互相揭发、互相告状,把孩子仅有的一点纯真和人格都给磨光了,慢慢的,孩子都养成了这种说假话和见风使舵的习惯,懂了权利的重要性,懂了如何耍手腕算计同学,懂了如何靠说谎和出卖朋友来获取老师的青睐。

这等于是从上小学起,就培养了一帮厚黑学的苗子,他们的人生观一旦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一辈子都很难改变,然后再把这种习惯带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去,陪伴他们一生,最后把这种观念灌输给他们自己的孩子,一代传一代。

其实老师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偷懒,为了好管理、好掌控。让一个班的学生们自己和自己斗,就不会出现大家都联合起来对付老师的情况,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一个管理窍门,历代国君们都是这样和大臣们玩耍的,结果上行下效,学校的老师、单位的领导也都学会了这一招,大家就这么尽情的发挥起来。

第55章 一年级的小豆包

古人说过: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句话说得很正确,也很悲哀。说它正确,是因为事实就是这样,说它悲哀,我们就该想一想,为什么读书多了,反到把最朴素的做人道理给读没了,这难道就是教育的目标?

洪涛不高兴的结果就是给老师找麻烦,但是不能现在找,这位老师估计是和白主任交流过,说不定还是白主任的授意,就这么直接站起来说老子不想干,那就太让他下不来台了。

除了选班干部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重新排座次和组织路队。

这时候的小学班级多、每个班的学生也多,原因没别的,学校少呗。洪涛入学的这一年,学校的一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大概40多人的样子,把教室坐的满满当当的。这还不算多的,洪涛还见过11个班的年级,由于都是按居住区片来划分学区,所以要是赶上那个学区里适龄儿童特别多,那这个学校就得全接收。

一般来讲,教室里除了前面要空出一块儿地方之外,从前到后大概能摆8个桌子,也就是每列8个学生,40多个学生就得6列,然后每两列合并,两边靠墙,中间留一组。洪涛班上的男同学和女同学数量差不多,于是就一列男同学一列女同学的组合,按照个头高矮,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至于戴眼镜、眼睛近视什么的,在这个年代很少见,实在看不清也可以向老师申请坐到前面去。

最终的结果是洪涛耍了单,他们班一共47个人,他的个子又最高,坐到最后一个之后,没有同桌!对于这个结果,洪涛很欣慰,他不想和任何人同桌,金月、张大江都不想,一方面是和小孩子待时间长了他烦,另一方面他怕同桌会受自己影响。自己可以上课睡觉、看课外书,但是同桌如果也和他学,那就是作孽了,这等于是耽误别人的一生。

路队这个称呼,可能后世里都没有了,当时的小学是不让家长上学送、下学接的,这点洪涛觉得很合理,可惜这个好传统没坚持下去。为了怕小学生上学或者回家的时候走丢了,于是每个班级都会按照每个同学家住的方向和方位,成立n支路队。

啥意思呢?就像班车的路线一样,家住同一个方向的孩子放学一起走,谁住的最远谁就是路队长,路队长必须盯着队伍里的每个同学都走进自己家的院子才算完成任务,最后剩下他一个人回家。上学的时候,他起的最早,沿途路过自己路队里的同学家,要不就在门口喊一声,要不对方已经等在家门口了,然后一起向学校走,越走人越多,最终把整个队伍的人都带到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