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倒也不着急出去了,反正教研室里有的是报纸,自己正好多看看,从正面了解了解现在中国的全貌。在这一方面,洪涛记忆里并没什么东西,以当时他那个年纪,肯定不会关注什么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玩还玩不过来呢,谁家小孩去关心这个玩意,现在正好补一补。
于是教导处主任的办公桌就成了洪涛的书桌,左边一摞报纸是没看过的,看完了的放在桌子右边,当时的报纸种类也不多,学校里订阅的只有两种,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
至于那些出出进进的老师们,洪涛一概不搭理,问话也不回答,顶多叫声老师好,然后咧着嘴傻笑,继续低头看自己的报纸。刚才有见识过洪涛和白主任说话的老师,这时就成了义务宣传员,没过多久,洪涛大概是谁,是个什么来路老师们就都清楚了,逗了几次之后看他没啥反应,也就各自该干嘛干嘛去了。
当时的学校下午一般还有2到3节课,下课之后学生可以走,但是老师走不了,必须等到5点半才能下班。白主任在5点半之前一直没有再露面,要不就是她还有其它工作要处理,要不就是她不想再在一大堆老师面前被洪涛教训了,故意躲着洪涛。
“走吧,带老师去你们家,这些报纸你可以带着,明天给老师拿回来就可以,不许弄丢,也不许弄破。”一直等到下班的时间,白主任才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看着桌子上那两堆报纸,吧嗒了吧嗒嘴,最终还是忍住没在问什么问题。
“老师再见!”洪涛手脚麻利的把那一摞自己还没看过的报纸抱在胸前,从白主任身前走出教研室的门,还没忘和屋里没走的几位老师打招呼。
“怪胎啊!也难怪白主任这么上心,4岁小孩看中央社论,还看得那么有滋有味,我教了大半辈子语文,今天算是开眼了啊!怪胎……怪胎啊!”坐在洪涛对面那个喷茶水的孙老师也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提起书包往门外走,路过洪涛坐过的办公桌时,特意拿起洪涛看过的最上面一张报纸翻了翻,然后一边说一边摇着头走了出去。
洪涛带着白主任回到了自己家里,父亲还没有回来,他那边虽然下班早点,但是路途遥远,一般要6点多点才能到家。洪涛没敢带着白主任去姥姥家,怕让姥爷看到之后以为白主任是来告黑状的,姥爷对老师家访一直都不太待见。
“白主任,这是我爸看书的地方,您请坐,哦,对了,还得麻烦您一件事儿,您得帮我把水壶提到炉子上去,我这个力气提不动。”洪涛没把白主任往里屋让,其实里屋和外屋没啥区别,这个年头家里有沙发的还很少,来客人了要不就坐床上,要不就坐木椅子上。
第16章 两个老师
“平时你就一个人在家里?那你吃饭怎么办?”白主任到厨房帮洪涛把水壶放到炉子上,然后看着洪涛费力的举着一根铁通条,把炉子门打开,再把封火的火门调整到拔火的状态。
封火和拔火是两个比较专业的北方民间用语,主要用于对炉子的操作上,在南方可能用得比较少。在这个时代里,不管是取暖还是做饭,老百姓一般都是用烧煤的炉子,液化石油气很少很少,更没有天然气。
这时的炉子总体上分成了两种,烧蜂窝煤和烧煤球。一般家用的外形都差不多,只不过炉子里面的某些小部件略有不同,烧煤球的炉子可以烧蜂窝煤,但是烧蜂窝煤的炉子不改装一下就不能烧煤球。
北方人和南方人在烧炉子上有很大不同,南方人使用一种很小的炉子,可以搬着四处走,用的时候搬进来,不用的时候就放在屋子外面,以免中煤气。北方人的炉子很大,很重,是铸铁的,不能随意搬动,所以为了防止煤气,就要加上一段白铁皮的烟囱,把炉子里面的烟气全都排到屋子外面去。
另外北方人习惯让炉子全天都燃烧,为了节省燃煤,就会利用炉子下面的活动进气口和烟囱下面的活动出气口,来把炉子里燃烧的煤调整到一种缓慢阴燃的状态,这就叫封火。需要使用的时候,只要把这两个活动风门打开,在把炉子里面一个小盖子拿出来,就能让炉火在十分钟左右就恢复到燃烧状态,这就叫拔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