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离离原上草

老妇人笑了,“诗文是人家达官贵人听的,我们平民百姓,哪里听的懂诗啊。”

白居易由此大受震动,日后每做诗,必念给邻居老妇人听,直到老妇人完全能听懂为止。

白居易的诗从此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通俗易懂,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欢。

据说唐朝之时,遣唐使们把唐诗一并带回了日本,大唐诗坛文化荟萃,日本人却最喜欢白居易的诗。

因为简单通俗,容易理解,其他诗人的诗,对于刚接受汉文化的倭岛来说,比较难懂。

一首离离原上草,纵然向前跨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依然能被人听懂。

李孟羲教弟弟念诗,老铁听了几遍,就全记着了。

而且老铁听懂了,他笑了,欢快的扬起鞭子,轻轻抽打着牲口,嘴里小声念着诗,一遍又一遍。

等弟弟能把四句诗全记住了,李孟羲就他自己念着玩儿去。

小孩子精力旺盛,再加上新鲜,砖头扯着嗓子反反复复的背诗。

直到太阳变得灼热,砖头也嚎的累了,不肯再背了。

李孟羲抬头,看到阳光刺眼,他不由的眯起了眼睛。

从怀里磨出了破木头,也就是时盘,对着比照了片刻,“午时了。”李孟羲小声嘀咕了一句。

中午了,也没有饭吃的。

汉代平民们一天两顿饭,乡勇们哪怕是要赶路,一天也只两顿饭,早一顿,晚一顿。

时盘光秃秃的,刻度还没刻。

李孟羲拿起环首刀,用铡刀一样的方法,在时盘上铡了几下,几道细细的刻印清晰的印在了木头上。

一百八十度的半圆,被五道刻痕分成了六份。

每份代表着一个时辰。

然后李孟羲拿着环首刀,做锉刀用,在时盘边缘,刻出了一些小的刻度,把时盘的可测量精度,提高到了刻钟。

片刻之后,时盘刻度完成。

吹去时盘上的木屑,李孟羲拿起时盘,再次对着太阳对照时间。

午时四刻,中午十二点了,最热的时候。

砖头头上顶着一件衣服,阳光照不到他。

李孟羲忙着编甲,他被晒了一上午,一抬头是中午了,他这才感到了热。

一上午的努力,成果出来了。

李孟羲成编出了一条两约二十公分宽的甲片带,他正把甲片带首尾连接起来。

等首尾连好,一个水桶状圆环形的的扎盔成了。

李孟羲拿着成品,左看右看,觉得……好丑。

好歹算是自己开始编甲事业之后,第一件成品,很有纪念意义。

“过来砖头!”

李孟羲叫弟弟靠近他一点。

把扎盔扣在弟弟的小脑袋上,虽说李孟羲就是照着弟弟的脑袋的大小做的头盔,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经验又不足,第一次做,做的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