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洪公,宁远名义上有兵卒一万五千,但实际上大部已与农户无异。洪公一路前来所见农田皆为士卒开垦,而其所获仅供全家勉强度日矣,大部为其上官所获,至于朝廷所发粮饷大部士卒从无所见!参将贺歉初从军便为祖少傅之亲兵,能成为参将皆赖其一手拔擢,其人跋扈粗鄙、有勇无谋;李禄祖上原为李如松家丁,据闻倒是有些战阵本领,其人倒是比贺歉强出许多,至少有上下尊卑之念。二将手下皆蓄养家丁,贺歉有五百,李禄虽为游击,但却有八百人的精锐家丁。至于怨声,贺、李之家丁皆为披甲之士,就是为压制各种不服,有又待如何?若是朝廷欲组新军,粮饷按人头发放,此为虎口夺食之举,除非有强力压制,否则下官并不看好!”
朝廷按一万五千人拨下的粮饷,却被用来蓄养只有一千几百的家丁,剩下的银钱都落入了将领们的兜里。
虽说吃空饷在大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关内将领尚不敢有如此苛待士卒的举动,并且也不至于过分盘剥手下士卒的粮饷。朝廷按每人每月一两银子拨下军饷,关内的将领怎么也得给士卒五成以上,哪像辽西这样,直接全部打包收入怀中,只是再拿出一小部分养着家丁而已。
真要如洪承畴所言,朝廷直接将粮饷发到士卒手中,早就被各级将官吓破胆子的军户们敢不敢要还是个问题。就算敢要,可朝廷的人前脚走了,将领们后脚就敢挨家挨户把粮饷收上来,敢反抗的结果不用说。为了集团的利益,这帮人可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普通军户哪有实力反抗?再说朝廷如此明显分化兵将的举动,在没有官军重兵压制的情况下,说不定会引发不可测之事。
第二百五十二章 惧敌
在宁远歇息一晚之后,洪承畴带着沈世玉和吴三桂,在五百名亲兵的护卫下,离开宁远前往锦州。吴三桂带来的三千骑兵由参将王守芳率领留在了宁远,他只带着百余名亲兵跟随洪承畴北上。
贺歉、李禄夜晚与吴三桂小聚一番,席间吴三桂透露因他带兵入关剿贼有功,朝廷准备擢他为宁远总兵一事。贺、李二人心中虽是既羡慕又不平,但表面上还是对吴三桂大加赞赏,并表示与有荣焉。
在亲自将洪承畴送出城十里之地后,李致远带着仆从独自回返。贺歉、李禄以忙于操演为由,只是在城门处恭送新任督师离去。
出宁远城后往北,在路过塔山城、大兴堡、青山堡、杏山城等数处城堡后,洪承畴一行抵达位于锦州东南四十里之地的松山城。
在与早已闻讯前来松山等候的辽东巡抚方一藻等一众文武见面叙礼后,洪承畴入驻松山,而祖大寿不出意料的并未前来与洪承畴见面。
洪承畴之所以没去锦州,而是把松山城作为督抚宁锦的治所,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尴尬。
祖大寿有三孤、左都督的头衔,按俗语说已是位极人臣,而洪承畴是东阁大学士、钦命督师蓟辽,同样是人臣中顶尖的存在。
但大明向来以文官为尊,两人见面该如何行礼?祖大寿肯定不会向洪承畴行跪礼,而如果双方互行揖礼,这是身为文臣的洪承畴无法接受的。倘若洪承畴入驻锦州,大事小情原则上是要与祖大寿会商的,这让洪亨九如何受得了?
再加上如果洪承畴入锦州,那辽东巡抚方一藻就得让出衙署,但方一藻同样是以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巡抚辽东的,论级别与洪承畴都是正一品,只是现在的巡抚不如总督权限大而已。综合考虑后,洪承畴这才把松山作为了日常处理公务的所在。
“子元久抚辽东,克己奉公、夙兴夜寐,为边事操劳多年,以致宁锦固若金汤,实为我文臣中不可多得之大才;圣上亦曾多次言及子元之功,并嘱予至宁锦后与子元通力合作,于辽东再建新功。吾初来宁锦,于地方事务多有不知,还望子元多与指教为盼!”
松山城简陋的守备官署二堂内,洪承畴正在与方一藻叙谈。辽东监军张斗与沈世玉打横相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