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页

屋外仆从应声而去,朱贵坐在椅子上,双目微闭一声不响。

郑老五满头大汗,心里也是懊丧不已。

回府的路上他已经想明白,此事八成和新盐有关。

倘若真是如此,那自己等于失职,虽然理由充分,没给国公府丢面子,但就怕影响到盐店的生意,那可罪责不小,到时别说细柳了,自己这管事位子保不保得住还两说呢。

一刻钟后,打探消息的仆从赶了回来,进屋后躬身禀道:“回禀大管家,小的在西城几个盐店看过,店内买盐的人很多,售卖的是细白如雪的上等好盐,每斤售价两钱四分银子!有一家已经售光!”

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

长芦盐转运使司隔天便被朝廷裁撤,内阁给出的理由是徒损民力,与朝廷无补。

至于盐场的一万多丁口,崇祯特意将之留下,以供巩凡物去长芦晒盐时使用。他后世的时候看过长芦盐场的地图,占地面积太大了,按后世的说法,足有几百平方公里。虽然暂时还不至于开发到后世的面积,但缺乏机械化工具的古代,人力是必不可少的。

京师南城一间面积不大盐店里,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了街上,足有上百人,这都是附近来买盐的百姓。

年已五旬的掌柜李存志忙的喝口水都顾不上了。盐店一共就三个人,他和儿子外加一名伙计。平日里生意不好不坏,一年下来,抛去各种开支,这间店铺能结余一千多两银钱,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他是顺天府尹李怀普的远房堂叔,前年李怀普从刑部侍郎升任顺天府尹后,远在陕西凤翔府的李存志就带着儿子前来投奔这个侄子,以求谋得一份差事。

李怀普年幼丧父,是寡母靠替大户人家浆洗缝补供他读书科考。李怀普天资聪颖,加上家境贫寒之故,所以读书非常用心,科考之路也是非常顺利。万历四十二年进士及第,此后仕途一路顺畅,崇祯五年已坐到了正三品刑部侍郎的高位。

崇祯七年走通温体仁的门路,升任顺天府尹一职。

虽然刑部侍郎和顺天府尹品级相同,都是正三品,但顺天府尹可是等同于一省督抚的封疆大吏,其权限和影响力比地方巡抚更大。单单能直接面圣这一条,就甩地方督抚十条街。一声封疆也只有在陛辞时才能见皇帝一面,之后再相见到就千难万难了,除非能升到内阁或是六部主官的位子。

李怀普刚开始读书时,并未得到其他亲戚的多大助益,冷嘲热讽倒是不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回认为贫寒之家能出龙凤。

李存志虽然和李怀普家已经出了五服,但看到他家孤儿寡母的不容易,倒是时常接济他们母子。李存志做点小杂货生意,手头银钱相对宽裕,加上当时尚未成家,所以时不时买些米面粮油送来,这对当时贫寒至极的李怀普母子已经是极大的助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