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一样,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全都嗤之以鼻。

可是当他们再看到下面的一半,顿时傻眼了。

这次是彻彻底底傻眼了。

柳淳用的估价办法,根本不是用来征税的。而是作为投放货币的凭证。

咱不妨举个例子。

就拿长沙府来说,去岁提供税赋20万石,今年长沙府的银行就会得到20万贯钱。这20万贯钱,是给地方仓库,用来收购粮食的,而朝廷征税,则是征收货币。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将产出卖给仓库,换取货币,然后交给地方衙门。

直接征税就直接征税,弄这么一套复杂的东西干什么啊?姓柳的是不是脱裤子放屁啊?

那些脑筋不太清醒的翰林官,还有一部分言官,都是这个看法。

可内阁诸公。包括六部的循吏,都迅速看懂了柳淳的高明之处,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这套办法可以说将原来户部的弊端全都给解决了不说,还顺带着推行了一条鞭法,实现了货币下乡。

越想,越让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

不妨先从一条鞭法分析……很多史学家都把一条鞭法当成了良法,可他们忽略了两个致命伤。

在货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逼着老百姓缴纳银子,势必会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

老百姓为了得到货币,就不得不贱价卖粮,再加上火耗的问题,造成对百姓的两次盘剥。

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光是收取货币,却不一定能顺利换成物资。市面上的东西就那么多,朝廷卖的多了,老百姓自然就少了,而且还会出现物价飞涨的局面。

这一点在明末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关外开支增加,就要征用物资,结果北方物价飞涨,粮食甚至超过了二两一石,老百姓破产加剧,由外患发展成了内忧,最终无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