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禀侍郎,杜工部之孙杜克明已定滏阳县尉,今日特来来拜谢。”

“杜克明啊。”

高孝基这才想起来,工部尚书义兴郡公杜果之孙今年科举中得进士,前段时候通过了吏部的铨选,成为了大隋的一名预备官员。如今吏部出缺,定了授他滏阳县尉之职。

“让他进来吧,不过滏阳县尉这个职事可能要有所变动了,另有一个地方更适合他。”

第135章 杜如晦

高孝基身为吏部侍郎,平时主管吏部事务,负责的是大隋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可谓是位高权重。

杜克明就是个入了他法眼的年轻人。

才二十四岁就能入吏部侍郎法眼的年轻人,当然不仅仅是个新科进士这么简单。毕竟大隋的科举考试举行以来,每年一考,进士科虽然是仅次于秀才科的科目,在几十个科目里也算是相当有含金量的,但毕竟秀才科不常设,进士科每年都还是少则只录几个,多则才录十几二十个进士的。

这些年轻进士,却并不是能个个都入侍郎法眼的。

杜克明除了确实有才华之外,家世也非常不错。

他的祖父是当朝工部尚书杜果,品级比高孝基还高,虽说工部不如吏部权重,可到了尚书一级,其实并不完全是尚书管部。相反,管部的实际是侍郎,六部尚书反倒只是一个官员们升迁的顺序,工部尚书不一定就是管工部的事,吏部尚书也不一定就是管吏部。

能做到尚书一级,基本上就已经是参赞军国之事的重臣了。

杜克明有个做工部尚书的爷爷,还有个现任昌州郡丞的父亲杜咜。

另外,杜家还是关陇名门,正所谓京兆韦杜去天五尺,在京兆这个地方,最大的士族就是韦家和杜家。杜家那是天下顶级的士族名门,可以与关东五姓七家,以及河东的裴氏、柳氏,关西的杨氏、江南的萧氏、沈氏等并称。

而且杜家与五姓七家不同之处还在于,杜家是汉代开始的名门,并从北魏末年开始,便已经与起于武川镇的军头集团们合流,他们一起缔造出了关陇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历经西魏、北周至隋,荣耀无比。

这是关东五姓七家们既羡慕又妒忌之处,也是京兆杜氏最大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