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义门,开京正西之城门。乃西京诸多城门中最为壮观者。王俣不理会旁边焦急的重臣劝说,傻傻的看着城外的战场,“怎会如此,怎会如此……”
明明是他军占优,一有地势之长,二又以逸待劳。还因为是无辜受侵,无罪遭害,群情激愤,将士战意高昂。那怎么会打不过人数远少于己军的梁山贼呢?
王俣他不懂军事,可人多人少,站在高处的他却看得清明。
金富轼、李资谦、胡宗旦在一旁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抓住王俣就往东面跑。
可王俣还恍若不觉,只是喃喃自语:“举国之军……怎么就败了?还败得这么惨!我非昏君,诸卿亦非佞臣奸党。高丽举国安定,兴学育才,养老恤孤,可称为太平之世也,怎的就这般不堪?以至于开京要重蹈庚戌旧难。京阙俱烬,乘舆播迁……”庚戌旧难,即1010年,辽国高丽二次战争,辽圣宗将亲征高丽,大破其军,劫掠无数,焚开京,追高丽王王询至清江而还。
王俣也是一自视甚高的人,不然他不会以他老爹的遗志为年,几年前出兵攻打女真了。虽然撞了个满头包回来,但这厮见势不妙,及时止损。虽丢了颜面却也没有伤筋动骨。如此作为一国之主的王俣,对于自家军队还是有点信心的。
眼前的这一切则是真的叫他懵愣了。
“大王岂不闻勾践尝胆,雪耻会稽;淮阴忍辱,名垂千秋。此番败局已定,先与贼和戎结好,如此偃革修文,薄赋轻徭,登崇俊良,修政公平。不及数年我高丽必再盛也。届时一雪前耻,为时未晚。”金富轼抓住王俣手臂,此刻他最要紧之事,是赶紧走,赶紧跑路。
王俣的宠臣胡宗旦也紧进言道:“大王岂不闻显宗殿下之艰难?彼时千秋太后自纵淫荒贻孽,戎臣构逆,强邻伺衅,京阙俱烬,乘舆播迁,艰否极矣!反正之后,偃武修文,任良将,制勍敌,疆埸无事,中外又安,比之周之成、康,汉之文、景,亦无愧矣。大王今日之资十倍于先王,何以不能忍一时之辱,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雪今日之耻?”
百年前,高丽国被辽国痛扁了三次。第一次战争高丽惨败,最终“奉辽正朔”,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因为高丽使臣徐熙扯淡说之前高丽没向辽朝贡是因为被女真阻挡了朝贡的路,于是辽则赐高丽女真故地。
第二次因为王氏高丽图谋被辽占领的渤海故地,并企图联合北宋夹击辽。而此时急欲摆脱刚刚病逝的萧太后阴影的辽圣宗以此为名,讨伐高丽,以树立个人威望御驾亲征。这次王氏高丽败的比上次还要更惨,辽军攻入王氏高丽首都开京,王氏高丽被契丹打的心服口服。
然而辽圣宗觉得上次的战果还不够辉煌,想把当初让给王氏高丽的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收回。高丽拒之,并扣留使者耶律资忠。第三次辽国高丽战争,王氏高丽终于开挂了一次,两场主要战役中王氏高丽先败后胜,而王氏高丽也元气大伤无力再战,两年后辽朝准备再次征讨王氏高丽之时,王氏高丽立即遣使乞供方物,求和。更于次年释放耶律资忠,并上表请称蕃纳贡。
此三战皆在高丽显宗王询时候,其国势艰难远比现下更甚,辽军毒流三韩,射黄屋、焚寝庙,王氏高丽的祖宗之业几于坠地,可是王询不还是一日一日的熬了过来?最后还成为了高丽国百年公认的一代明君。
牵龙军护卫着王俣紧忙冲向了城东,后者就是高丽王的戍卫部队,再有就是别武班。这支王俣老爹时候设立的军队。
当年王俣他爹王颙与女真打了一场曷懒甸之战,取得斩首三十余级的战果,但高丽方面损失更为惨重,“陷没死伤者过半”。王颙不得不遣使求和,划定疆。
如此败仗丢尽颜面,王颙自然心有不甘,视为奇耻大辱。重臣尹瓘痛定思痛,分析战败原因为“贼骑我步,不可敌也”,建议加强骑兵建设以对付女真人。于是就有了这别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