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1页

武刚车配合火枪、小炮,可谓是游牧民的末日,但不要说在中原,就是遇到会冶铁、会重甲重步兵冲阵的半农耕族群,也并不有效。

拿着打无甲骑射游牧的经验来中原,着实不智。

武刚车最后的辉煌,应该是在火炮可以战术移动的那一刻就落后了,中原战场上这种战术实在有些落伍,墨家主将很怀疑赵人是不是在北方打低烈度战争打的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在中原打仗了。

他几乎一眼就看出来这是赵人的手段。

因为韩国根本没有这样的战术,魏国也没有,他们不需要和无甲游牧民作战,这些年对抗的是楚国新军、重燧石枪阵秦人、无甲但是火力优势的墨家。

就像是墨家在火炮数量增加、大量的旅一级火炮配置之后,放弃了口径大又沉重可以射碎战车护板和重铁甲的重火枪,转而开始配备口径小一些、轻便一些、可以插入短剑肉搏的火枪。

又像是当年泗上的骑兵之争,到底是让骑兵配置短铳还是骑兵肉搏冲击,也是源于主要假想敌魏韩的战术是重方阵战术。配备短铳的骑兵可以攒射重方阵打开缺口,而肉搏骑兵除非抓住机会若是直接冲阵会死的很惨。

需求和环境,决定了战术体系和发展方向,从而作出必要的取舍。

既无需求,这种很明显的对象是不披甲少冲阵肉搏游牧民的针对性的战术就不可能出现在韩魏军中,这是墨家的说知推理之术。

第二百四十一章 水土不服的战术(下)

秋日的原野颇为萧索,太阳不是很白,有些发红,病怏怏的,对中原人而言已经有些凉了。

车阵之内的赵人士兵倒不觉得凉,他们在赵地战斗时候的气候比这里要冷得多,有些地方现在已经下雪,可不像是这里这么温暖。

火枪手熟练地将手中的重火绳枪架在轻车前面的大盾之间,就像是他们许多次战斗过的一样,静静地等待这对面的进攻。

不少人打过很多仗。

和中山国打过,和胡人打过,和燕国冲突过……尤其是这些火枪手,已经成为了专职的士兵。

只是对他们而言,很多人却还是第一次踏足宛如地狱的中原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