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方人都不想招惹墨家,但彭城与沛县还有不同,在彭城的政策和沛县还是略微不同。
一部分贵族认可了墨者的法度,换取墨家对他们土地私有的承认,融入了新的规矩制度。
另一部分不认可,但墨家又不好直接出面镇压和天下诸侯直接为敌,于是先行稳住。
彭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之后两年,矛盾就尖锐了起来:一方面是生活蒸蒸日上的自耕农,另一边则是处在半农奴制度下的封田禄田农夫。
于是墨家来了个釜底抽薪之策,在彭城站稳脚跟之后,立刻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从沛县沿着泗水调集了大量的粮食。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在“征得了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可”后,宣布变革。当然,这种变革的合法性是违背时代的,因为墨家所谓的绝大多数民众,在时代的规则之下并不是人。
变革的政策十分简单,而且极为温情脉脉。至少看上去是那样的。
法令规定,任何农民在不占用贵族封田禄田的前提下,可以离开村社和公田,执行开垦土地,缴纳原本他们要承担的赋税即可。
然而,这个法令立刻遭到了地方贵族的反对。
因为法令给予农民自由,将贵族的廉价到近乎免费劳动力来源给取走了。
此时缺的不是土地,而是劳动力。
贵族们的土地墨者一分不取,问题在于贵族们怎么可能亲自去耕种土地?再说一家老小也耕种不过来那些多的土地,加上原本的封建义务被取消,这对于守旧贵族来说是致命的。
以《七月》来看,农民平时的封建义务极多,包括给贵族们提供无偿的劳动、修缮房屋、围猎、训练、无偿收获耕种……
墨家的这个法令,是在“道义”的基础上,彻底毁灭了贵族的经济基础。
借用泗水自上而下的优良运输条件,可谓是要粮给粮、要铁器给铁器,目的就是逼得彭城本地的贵族们“造反”。
如果是正常的封建王朝,这个法令执行起来毫无意义。然而墨家上下对基层的控制力不是腐朽的封建王朝后期能比的,短短几天时间,在雄厚的物质支持下,大量的原本贵族禄田封田的农夫希望拥有自己的新垦地。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对于贵族们恋恋不舍,墨家也不管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