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正面解惑,张德反而抛了一个问题出来,接着又抛了一个问题,“流求新辟农庄,甘蔗多稻米少,又是为何?”
“交州种稻,欢州爱州却不让种,反而也是种甘蔗或是‘卡瓦哈’,又是为何?”
几个问题抛出来,不少人都在思索其中的关联,隐隐抓住了一些道理,只是又不敢深入去想,大多聪明人,也就是点到为止。
这其中,兴许就涉及到了“帝王之术”,他们不过是为了做官,何必那么拼。
但不管如何,今天这场会议,让武汉官场有了一个共识: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太平的,纵然可能还有零星民变或是谋反,但规模显然不会大,所以这大唐江山社稷,还是安安稳稳。
第二章 简单答复
“三郎,旧年科举是遮了名字的,你能考中,可见才学深厚。马宾王虽说跟着去了泰山,走之前还是留了一封书信,提及你的才华,甚是推崇。”
洛阳的琅琊公主府内,李蔻打量着张公谨的三子,眉目间十分欣慰,和那个给太子长子做便宜先生的长子不同,这个张三郎自小名声就是兄弟中最好的。
聪敏好学且先不提,只说德行,整个张氏,不管南北二宗,都是名列前茅。
“假母宽心,吾去江阴赴任,必不负两位大人希冀,定当以哥哥为榜样……”
不似某头长兄,也不似某只二兄,更不似某条哥哥,张大安完美地继承了张公谨的英俊帅气,可以说哪怕没有才华,他靠这张脸混饭,起码是一生无忧。
“你能去江阴,也是多亏敬德兄,南下之前,记得去尉迟府上拜访,当备厚礼。”
一旁美髯飘逸的张叔叔开了口,提点着自己的儿子。
“是,大人,我记下了。”
“若非操之尚在武汉,否则也要请他来京城相聚的。”
忽地,张公谨有些感慨,望着门庭外的空地,陡然提到了张德。这并没有让李蔻感觉意外,实际上张公谨能够在洛阳有惊无险甚至稳如泰山,多少和张德还是有很深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