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陛下。”
身体健康的太上皇还减了点肥,不但减了肥,还又给大唐的皇帝陛下多弄了几个弟弟妹妹出来。
体力好啊,技术强啊,时人多有传说,说太皇有秘方。要不然怎么解释一个被软禁的老家伙不但没有抑郁而死,反而越来越有精神呢?
当然了,不是没有作死的人过来,找到了太皇,说什么陛下啊,要不咱们找一票当娘的老哥们儿,起来弄个大新闻?
太皇呵呵一笑,就亲自举报,贞观十六年倒霉的武德年老臣子,还是数得过来的。
李渊想法现在很简单,和他孙子李承乾的想法差不多:老子就划水,老子就摸鱼,老子反正也没什么搞头,有种你特么过来弄死我啊。
于是乎,和洛阳那边不同,长安城,它静静的,像咸鱼。
第三十二章 顺势
长安城在正旦之后,就大量地出现了招募人手的掮客。牙行虽然叫人咬牙切齿,但到底还是有点用场的。挂在坊市街口的招聘公告,多是一张大大的纸,纸上笔走游龙,待遇福利写的一清二楚,堪称是贞观年间的奇景。
旧年也没有这样夸张,但随着对优质劳力的需求,后入场的权贵即便有实力,也未必能够产生惊人的利润。
巧取豪夺这个资格,此时真正能算数的,只有皇帝陛下的走狗忠犬们。
“熟练工”这个概念提出来不久,但被人们认识,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然了,它的本来面目,可能就是xx年工匠或者xx大工之类。
只是对平头百姓而言,“熟练工”更加容易理解。
经过多年的磨合,大河工坊出来的“熟练工”是不愁自己找不到活干的。即便是再蠢笨的突厥奴工,在学会丝麻并线之后,十年时间,足够让她们成为手脚最麻利的产业工人一员。
十年,足够让一个突厥妇女流畅地说一口地道的河西方言,然后进一步说一口地道的带着河西口音的长安方言。
“洛下音”她们能听得懂,但却是不会说的,没有这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