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页

徐杰听明白了,欧阳正的意思就是徐杰把调查北地科举舞弊的事情给接下来,因为如御史台与刑部这般的衙门,还真接不下此事,或者说办不好这个差。

徐杰已然猜想了一些,开口又问:“老师,此事可是与边镇有关?”

欧阳正点点头,起身到一旁桌案之上拿来一叠书信递给徐杰,徐杰放下筷子,快速浏览了一遍书信,还真有些吃惊:“未想这边镇军将,竟然能插手地方科举之事,手段实在骇人,唐之军镇,也不过如此了。”

徐杰的吃惊,就来自于这些边镇的军将竟然能插手科举之事,按说科举是科举,是地方衙门的事情,不是军队的事情。但是这些军镇将领却能插手,这不得不说军将在边镇有只手遮天的势力,也有只手遮天的想法。

舞弊之事,自然是赚钱之事。更是发展势力的办法,这些军将,心思甚大,所谋实在不小。

也可见边镇地方官员,做起事情来,也是束手束脚。

北地读书人,向来不如南方。南方的文风,实在不是北方能比,就江宁府一地,就出了天下一半的状元,这就是差别。

百十年前,还出过一个事情,东华门外放榜,一百多号进士榜单,全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导致舆论哗然,天下震动,为了平复此事,当时的主考众多官员,许多人因此获罪。后来为了避免这般的事情,朝廷出台了新的科举规则,分南北两榜来考,南北各取进士,如此平息北方士子的怒火。

此法沿用了几十年,效果也是极好的,北方的文风也慢慢有了不错的发展,北方的士子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此才慢慢取消了分榜之事。

但是整体而言,北地文风还是远远不如南方。就那今年来说,北方中考的进士,也不足南方一半的人数,只比三分之一多一点,一甲三人,更是都来自南方。

所以北地科举舞弊之事,更会引起士子不满,因为本来考上的就少,还有人舞弊,更是让中进士的名额更少,因为殿试这一关,想舞弊就不太现实了。北地之人性格也更加直爽一些,所以才有人直接入京来告状。

“老师,学生明白了,明日朝会之后,学生当揽下此事。”徐杰这缉事厂要开张了,就拿北方科举舞弊之事开刀,有军将参与此事,那就更好不过了。

此事老皇帝大概也愿意让徐杰负责调查。

老皇帝身为天子,却不敢轻易动李启明,所忌惮的不过也是这些边镇军将,所忌惮的就是怕事情一旦过于激进,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温水煮青蛙,显然是做好的办法,一步一步的来,先剪除羽翼,再动李启明,才是真正稳妥。

势力大的边镇,燕云一带,从宣府,到大同,到太原,燕云一带的长城,乃是室韦人南下的必经之地,也是边镇势力最大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李启明的心腹所在。

徐杰要做到的就是先把这些地方的大帅一一拉下马,徐杰深知自己的差事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