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报纸平时更侧重于民生,通常刊登的都是当地商品广告、地方官府政令和一些有关新政条款的解释,但在遇到大事的时候也会着重报道,或者转载向全国发行报纸上的消息。
就摄政王迎娶两位外族小妾的事情,各报必须如打了鸡血一般兴奋,充分发挥宋人喜欢看热闹、喜欢八卦的特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写的比瓦市里的评话还花哨。
有人还借机做出了虎狼之药,取名摄神丸,非说是摄政王秘制的神药,就是靠此药才能夜御多女。据说销路很是不错,可惜没人会付专利费,还让摄政王背上了不太好的名声。
洪涛对这些流言丝毫没关注,和湟州会的事情相比这只能算前戏。但家里人没他这么脸皮厚,尤其是几个岁数小的孩子,没少为了此事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谁愿意听到别人说自己父亲的风流韵事,哪怕还懵懵懂懂也知道不是好话。
“子瞻兄也是来讨要摄神丸秘方的?”孩子的事儿洪涛可以不在意,可像苏轼这样的人带着一脸揶揄笑容登门就真忍不了,人家还没张嘴呢他先发起了进攻。
苏轼比王诜大十岁,刚刚过了花甲之年,和前两年相比非但没显得老态龙钟,反而越活越精神了,用后世的话讲他的心态很年轻。
整天和一大群年轻学生混,除了讲学就是抨击朝政,时不时还能揪着当朝权势无二的摄政王狂喷一顿,不用负任何责任还可以堂而皇之的蹭顿好吃好喝,看来过嘴瘾确实能让人身心愉悦。
第927章 东窗事发
“两位夫人之事外人能拿来调笑,老夫可没这个脸皮。和这件事比起来也无足轻重,真不知你王晋卿是怎么想的,难不成真的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
但今天苏老头显然不是来蹭吃蹭喝过嘴瘾的,面对洪涛的挤兑没做任何辩解,未落座就把手中的报纸扔到了洪涛怀里。
“借新政之名,行害民之举!”洪涛拿起报纸,是开封日报,头版头条一行大字,触目惊心!惊讶的表情当然是装出来的,回家有快二个月了哪儿也没去,就是在等这一天。
要说王二她们也是够慢的,核查了这么久才有所行动。看来是汲取了之前的教训,不再干什么事儿都只追求效率,估计没少开会讨论利弊得失,平衡了各方意见之后才对外公开。
报纸的内容无非就是披露了荆湖南路和江南西路的湟州会作为,但没有指出湟州会的名字,只说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彰显政绩歪曲了新政的初衷,给当地百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最后一段是才是重点,笔者看似无意的提了一句,此种官员考核方法是摄政王提出的,从结果上看似乎不妥,很值得商榷。
“小弟又不是圣人,孰能无错。幸好有人提前发现了不好的苗头,能及时制止也算好事儿。”洪涛不用太仔细看就知道这是谁写的,真难为了王二,她自打入京当总理之后就很少亲自提笔写文章,水平倒是没有明显下降。
“果真是晋卿所为!”苏轼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朝中又有人要站出来反对新政,这种论调不过是敲门砖,先试试水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