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页

以前的高丽国除了点毛皮、药材之外,确实没啥大宗货物拿得出手。买货的也就是开京附近的王族和贵族,需求量同样不是很大,去不去两可。

但现在的海东国不一样了,那里紧缺粮食、种子、农具、化肥、布匹和泥炭,新国王已经派使节到大宋各个港口招商了,贴出布告公开招募有实力的商户去海东国经商,如果愿意长期经营,还能享受税收上的减免优惠。

光这一样就让很多大宋商人眼红,不光是海商,还有内陆的。海商有船不假,但他们缺乏长期稳定的大宗商品来源,不得不和内陆商人合股。一个管收购、一个管运输售卖,一拍即合,忙不迭的向大海另一头进发。

连带着福建和两浙路的造船业也日渐兴旺,订单都排到后年去了,船只造价也是水涨船高,光是适合造船的木料,三个月间就翻了一倍。

这时候又有海东国的大海船来了,拉的全是大木料。刚一靠岸,市舶司的人还没走,前来采购木材的商户就排上了队,来几船没几船。

有脑子灵活的商人干脆跟着海东国的海船回去,就在当地收购那些从辽东运来的好木头,转手再卖回大宋,成了跨国二道贩子。

但有一种买卖不管是大宋商人还是海东国的商人都不能插手,有两支船队专门往来于开京和幽州海河港之间,挂的都是海东国王的鲸鱼旗。

去的时候空载,回到开京满载,不到半夜不入港,就在海面上兜圈子,路过的商船队想靠近看看,都被海东国的战舰驱离。

幽州产什么呢?别说普通大宋商人想不出来,就连去过幽州的王浩也一脑门子官司。那地方有煤有铁不假,但朝廷明令过不许私人开采锻造。棉花倒是也种了不少,可大冬天的也不是收获季节。

按说他们王家可是和摄政王、蒋二郎都有很深交情的常年合作伙伴,这么多年了一直穿一条连裆裤,运送毒药这么机密的事儿也是王家船队出头露面,但这笔买卖愣是没沾上边。

时间一长,家族内部肯定有点想法,再然后就该有子侄辈的来找王浩,怂恿老头去摄政王府走动走动,或者干脆去找海东国王。咱不要大头,入个股喝点汤总成吧。

“别瞎打听,有些事儿知道了肯定活不长!”但王浩的反应异常坚决,只要有人来提这个事儿立马骂出去,无一例外。

“叔父,您别看我,小侄虽然是南福建省高官,但幽州的事情真不清楚,总理也不会和我知会的。”

王家之所以在不到十年间就成了福建地区数一数二的大海商,船队遍及日本、海东国和南洋,除了因为傍上了摄政王、又在温家造船厂里有股份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出来一位封疆大吏,王雄。

从前年开始福建路就成了特区,接踵而来的就是分省,把福建路分成了南北两个省。北省由当朝宰辅章惇任高官,南省被促进社委员会交给了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