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页

“回禀将军,昨日未时过后,新军大营里突然响起了急促的号声,不到半个时辰,上万人就分成了十多股、每股五六百人,徒步向四面八方疾行而去,王诜是否夹杂其中未可知。”

到底是不是王诜故意藏着不见呢,种朴的副将王舜臣给出了参考答案。他从新军抵达析津府之后就奉命一直缀在后面,到潞县之后找到了附近的一座庙宇,站在庙中的石塔上监视到现在,有点发言权。

“未可知?中军有没有王诜的踪迹还看不见!”种朴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指了指王舜臣腰间的皮囊。

皮囊里面装的是一架新军望远镜的复制品,这玩意产自甘凉路的民间小作坊,原本是当地代表会为了满足武装民兵的需求,向民间作坊定量采购的。

质量自然比不上大工坊的手艺,尤其是镜片磨制粗糙,有些看东西都变形。但胜在不用登记造册,也不算军械,能由民间购买。

“……大人有所不知,新军没有中军大营,所有帐篷都是一个模样。那王诜自打到了潞县就换上了同样的蛤蟆皮,莫说在这里,怕是走到营中也很难辩分明。”王舜臣一摊手,道出了其中缘由。

不是他偷懒把人跟丢了,而是根本找不到。上万人都穿一模一样的衣服,都住一模一样的帐篷,也没有中军大纛,有望远镜也是白搭。

第852章 战幽州(四)

“叔父,此贼怕是已经有了警觉!”种朴又不淡定了,一军主将居然穿上士兵的衣服,太反常,还不设中军,更反常。

“非也非也,王诜此人向来谨慎,行军作战与士兵同服、同吃、同住。当年神宗皇帝为此特意询问过,他当堂作答之后,还受到了谏台不少弹劾。可知他说了什么,才让谏台如此大动干戈吗?”

种谊不愧研究了新军多年且颇有心得,凡是新军外露出来的特点基本都掌握了,对侄子的大惊小怪不以为意。

“侄儿不晓得……”种朴看了看王舜臣,没得到提示,只好摇了摇头等着听答案。

“三个字,臣怕死!”种谊伸出了三根手指,嘴角还泛起了一丝微笑。

“鼠辈!”但种朴可不觉得有意思,原本他对新军还有点好感,可是随着了解越来越深入,好感也越来越少。这支奇怪的军队从主将品格到军队作风,与他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

“如此怕死之人却屡战屡胜,也未尝无过人之处……”王舜臣听到答案之后,刚开始也有些不悦,认为王诜丢尽了军人的脸面。可是转念一想,还真的有点道理。假如自己是金人,想擒贼先擒王,遇到新军真无从下手。

另外他还有一个想法,新军不设中军、不立大纛,那必然有一套更神秘的指挥之法。自古以来军队打仗都要看旗号共进退,唯独王诜可以不用,依旧能打胜仗,这就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