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页

其实此时葬礼的事情已经不被众多朝臣关注了,从中央到地方,大宋的万千官员都眼巴巴的等着新皇帝的上任三把火。

历朝历代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儿往往就是调整政治格局、重新分派权利和利益。一直跟着新皇帝的臣工必须有飞黄腾达的,多了好几位,少了也得有一两位进入朝廷中枢掌权,否则这个皇位就坐不稳。

朝堂势力发生了变化,连带着地方格局也得跟着变。新兴势力要夺权、原本的势力要自保,各种或明或暗的交锋想躲都躲不开,谁赶上谁倒霉。

大家都想通过新皇帝的第一批任命名单来判断今后的风向,该改换门庭的赶紧重新找粗腿,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要是实在找不到门路抱粗腿也没关系,找准了即将失势的一方玩命踩,以此向皇帝表明立场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但是赵佣的第一把火烧的有点不太旺,只任命了一位自己人进入中枢。王诜,职务特别怪异,摄政王。

这个职务起源很早,从周朝就有,其职责就是代替皇帝行事职权。一般都是在皇帝出征、病重,无法执政,又没有年纪合适的太子监国时,才委托给一位特别信任且德高望重的大臣来临时打理朝政,权当过渡。

但到了汉代之后这个职务和头衔就绝了,因为大多数摄政王拿到大权之后就不想撒手,想尽了办法自己当皇帝,结局就是导致国家内乱,危害非常大。

之后的朝代一般都由皇后、皇太后代替摄政王。虽然外戚篡权的也不在少数,但好歹有点亲情关系,总比把皇权交到纯粹外人手里多些保险。

现在赵佣又把这个职务恢复了,既没有皇帝出征、病重,也不是皇帝年幼,如此安排,让人不得不担忧凉王的品行。

这件事儿虽有争论,但并没在朝堂引来什么大风波。原因很简单,只要是不太瞎、太聋的臣子,心里都明白齐王之所以能上位、皇后之所以会主动让贤、章惇和章桀之所以会大力支持,都和凉王有密切关系。

以此功劳,当个摄政王也不太为过。他要是想篡位也不用等这么多年,神宗皇帝一死就可以玩这一套,那时候摄政监国更容易。

这种判断很快就得到了印证,凉王接受了摄政王的职务,但并不入京坐镇中枢,只是派了几名养子女来到新皇帝身边,成立了一个叫总理府的衙门,专门替皇帝出谋划策,并不直接干预朝政。

唯一新任命的官员就是开封府尹,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叫王忠。据说以前曾经在湟州担任巡检使,其它的履历一概空白。

要说王忠有何过人之处据此要职,谁也不太清楚,但没什么人反对。开封府尹向来是皇帝的心腹,选择标准并不完全看政绩和声望。

此人既然在湟州为官,想来是摄政王的心腹,与皇帝应该也挺熟的,潜邸之臣也。由心腹坐镇开封府很合理,啥履历年岁的就别较真了,总不能让皇帝当个光杆司令,连京城都管不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