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页

刁民表面上也和有风险的人一个待遇,但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凉州,而是应理城以北的沙漠腹地。除了五岁以下的孩子之外,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命运,葬身沙坑。

在凉州集训三个月之后,工程兵部队会分成三批,由民兵负责押送前往他们的最终目的地。

一部分会进入川陕四路,那里有大批工程项目等着他们去做,不是白做,给工钱,并允许在当地安家,但在达到安家条件之前,家属只能留在凉州监视居住。

还有一部分会顺着长江被运到姚刘沙洲,从那里坐上海船去济州岛和东南沿海各州县,待遇和去川陕四路的基本一样。

最后才是真正的工程兵部队,他们是被挑选出来的精壮,家属都安排到甘凉路落户,主力则随着王七全国奔波,哪儿需要就往哪儿去,专攻重点工程。

说白了吧,洪涛就是在搞人口大迁徙。西夏鼎盛时期的人口数量大致为二百万左右,上下浮动五十万。为啥有这么大出入呢?不是王十的情报工作做的不细致,而是连西夏政府也说不清。

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相比有些大,又以荒漠居多,除了三个平原地区有详尽的统计数字之外,大部分地方的小部落就和流窜犯差不多,活动范围非常大,也没有国境线的概念。

说不定今年还在西夏境内放牧,明年就跑到辽国或者回鹘那边去了,根本没法统计,只能猜个大概。

就以二百万人算吧,丢掉凉州以西土地之后,西边又被回鹘人咬了一大口,人口数量十去其四五,还剩一百万出头。

灭国之战虽然战死的数量只有不到十万人,但跑的太多了,向东、向北都是辽国,真正留在兴庆府一带的也就六七十万,党项族很少。

这些人口里又有二十万左右的边民和边军投降了大宋禁军,新军控制区里的剩余人口顶多有五十万,说不定还不到。这五十万人里汉人占了五成还多,其它各族多的几万人,少的才几百人。

洪涛打算用三年时间迁移至少二十万非汉人人口进入内陆地区生活,然后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从内陆吸引更多汉人补充。以后的银州路逐渐会像甘凉路一般,民族概念越来越弱,最终完成同化。

顺便说一句,由新军占领的应理城到兴庆府一带已经改名了,叫银州路,治所银州,就是正在重建的兴庆府。

朝廷对这种安排并没正式同意,但同不同意也就那样了。银州城的三座城门已经建好,地图上也是这么标记,当地百姓只能被动接受。

那些进入内地生活的各族民众也是同样的结局,他们没有选择同族聚居的权利,会被分散到各地慢慢融入其中。在这种环境中还能保留民族文化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们的文章我读过,比二姐、周夫人和许先生的可差远了,通篇全是虚头巴脑的空话,满嘴仁义道德、圣人教化,却拿不出什么准确数据,还不如学院里一年级学生写的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