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页

和梁太后比起来,小梁太后够勇敢也够腹黑,唯一有缺陷的地方就是忍耐力。也不能说算缺陷,梁太后是从一连串宫斗中踩着敌人的鲜血一步步走上位的,是开创家族辉煌的第一代,必须特别能忍。

小梁太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什么都能后天学习,唯独吃苦犯险的事儿没法复制,想得到这种锻炼也没机会。

所以她一掌权就积极恢复军力打算一雪国耻,只忍了七八年,刚把西夏的国力恢复起来就不想再装孙子了,一门心思的想把失去的国土夺回来,顺便还得向大宋收点利息。

其实她的耐心都没这么长,只是由于大宋一战把幽州夺了回来,战斗力着实有点吓人,后面这几年都是被吓的一直没敢扎刺儿。

原本她打算把王诜耗死,在这方面她和她儿子有年龄上的优势。可是天不遂人愿,随着小皇帝一天天长大,西夏贵族内部让皇帝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

小皇帝也不太愿意继续和大宋开战,而是听取了一些臣子的意见打算继续臣服大宋换取和平。他们认为大宋没有侵略性,只要不招惹它就不会主动侵略。

相比起来东边的辽国更危险,不如先和大宋联合一起灭了辽国,这样说不定还能分到一点残羹剩饭。

对于小皇帝的想法小梁太后一定丁点都不认同,她觉得既然要打仗就得追求利益最大化,抢夺辽国能得到什么?除了草场之外屁也没有。想让西夏富强那就必须向南,那里有肥沃的土地、繁华的城市、数量多的数不过来的农民和工匠。

而实际情况好像也在鼓励小梁太后南侵,辽国自打失去了幽州之后,皇帝的威信一天不如一天,东边的女真人率先起兵造反,声势日盛。辽国派去镇压的军队经常被打败,不得不从西部调遣生力军。

可西部的很多部族一旦失去了重兵威慑,慢慢也蠢蠢欲动起来,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的就是阻卜人。

他们是纯粹的牧人,常年都被契丹人当奴隶管理,仇恨的种子早就埋下了,赶上温度和湿度合适立马就得发芽。

要说小梁太后在大局观上确实直追她的姑母,眼见辽国就要不成了,与其再去踩一脚,不如趁机先把大宋打服,这样将来分配辽国遗产的时候就能狮子大开口了。

可是有驸马王诜在,西夏的将领们都被打怕了,不太敢出兵。咋办呢?小梁太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有意扶植起来一批年轻将领,用他们逐渐替换各族的中坚力量,替换不动的干脆找借口干掉。

这样一来,从来没见识过凉州之战的党项年轻贵族就掌握了西夏的军权。

他们就和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一样,说起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包括嗡嗡嗡时期根本就不当回事儿,总觉得是老一辈人太笨,换成他们上阵肯定能做得更好。

南侵?那是必须的,不南侵不足矣证明他们比父辈强。此时小梁太后就算不同意他们也得努力争取,于是西夏国内的条件就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