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页

说白了吧,洪涛就是不想光花自己的钱去替朝廷干活儿,这些工作本来都应该由他们去做,做不好都不称职。

自己这点钱听着挺多,其实连一个小项目都完不成。任何一个东西只要前面冠上普及、全民之类的字眼,需要投入的资金都是海量的,还得源源不断。

收益倒是有,也不少,可期限太远,远到没人看得清,看清了最终收获的权利也很可能保不住,所以才没人乐意去做。

其实很多人还想不明白,只要让这些产业走上正轨,比干什么都挣钱,还不会被朝廷限制。谁听说过朝廷不许农民多打粮食、不许孩子读书、不许百姓看病的?

通过多读书让人明理、通过看病让人免除后顾之忧、通过丰收让人吃饱穿暖、通过修整河堤让人安居乐业。

谁敢反对这些,谁就是和全体百姓对着干,到时候不用自己号召,百姓会自己想办法保卫自己的利益,前提是得让他们先享受到、体验到好处。古人不是说了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就是人性。

“还得说二丫头有本事,她都在福州把合作社搞起来了,不光吸纳了大地主家的佃户,还在报纸上挤兑的人家没脸出门见人。”

此时始作俑者反倒最闲在,把每件事儿都开个头,然后躺在扬子镇王府书房的软塌上,一边摸着周一日的大肚子,一边看西迪整理出来的密信,一边还得给长公主念叨念叨,让她知道夫君的伟大。

二个月不到,顺风邮局已经在九个城市挂牌开业,加上以前的湟州银行和大名府银行,形成了一张不太完整的大网,除了西部和西南部之外,几乎把整个大宋疆土都罩了进去。

其中远在福州的王二成绩最斐然,她利用与当地官府的交情,不光协助紫菊顺利的开办了顺风邮局福州分局,还把学堂和医馆也都搞的红红火火。

和扬子镇不同的是,她的学堂里不光有农户家的穷孩子,还有不少当地商人家里衣食无忧的小少爷。

和洪涛想的一样,即便不太缺钱的商人家庭,也没指望每个孩子都能十年寒窗一朝高中,让孩子学点长大之后能养家的真本事倒是刚需。送一两个孩子去新学堂里试试并不耽误家族的延续,反倒多了一种选择。

最让洪涛不得不佩服的是,王二居然把合作社也搞出来了。这玩意她只在自己讲的故事里听说过,实现的难度可想而知。

福州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更严重,大部分可耕地基本全掌握在地方豪绅和官宦人家手中。山地和丘陵占了很大比例的福建路本来可耕地就少,这样一来靠租种生活的佃户就非常多。

他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交完地租和各种税赋之后,发现家里的粮食吃不到明年夏收,还得去山里找各种野菜充饥。